| |||||
| |||||
“你们这代人是享福享多了,自私、张扬、叛逆、没有责任感。”似乎是十多年前了,常常听到的一句话,这是当时我们这代人被贴上的标签。伴随着这句话渐渐在耳畔消失的时候,好像是我们也长大了。 1999年,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家大事”,我们一个班被选去拿着小国旗到镇子上演唱“七子之歌”,那时候歌词汉字都认不全的我却叽里咕噜全背下来了,当然,词义我是不知道的。记得在参加演唱的前一个星期,每每放学后,便站在院子里唱起来:“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终于到了那一天我们被老师安排这排起了长队,怀着激动的心情到镇上初中部学校土操场列队站好,我是低年级的小个子学生,站在前排。嘴巴涂的红红的,额头上点了个点,红领巾在胸前,被风吹起,与手中的小旗子相互摇曳。突然就觉得特别激动。终于上台了,下面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人头攒动。小脸憋得通红,“母亲!母亲!”,突然知道我们的祖国也叫“母亲”! 2003年,那一年,我们上课也带着白口罩,教室里充满了84消毒水的味道,只记得那个学期每天都要量上好几遍体温,上午量下午量,我被指派为负责记录的小组长,班主任老师一遍遍的叮嘱说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每天带着口罩的我一丝不苟的记录着班级里同学的体温。母亲总喜欢放学后用酒精擦拭我的小手,外婆也嘱咐要千万注意。家里的电视新闻上播放着一群人带着面罩,穿着白色的衣服,来回忙碌着,屏幕下方打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几个大字。我倒是不觉得害怕,却有说不出的感觉,虽然只是记录着40几位同学的体温变化,但总觉得带着口罩拿起体温计读数的自己,像极了的他们,我就是“万众”中的一人,在祖国大地上铸造一座防御的“长城”。 2008年,有天,我们安安静静的上完了第一节课,课间,在教室得走廊上看到了一张练习册大小的贴纸,是个爱心倡议书,歪歪扭扭得手写字体应该是学生自愿发起得,上面提到了一个我跟同学都没有听到的地名“汶川”,当时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百度地图”,我们跑到班级后面得墙上,拿着刻度尺,换算着比例,趴着找那个地方,终于在祖国得西部找到了它,大约估算了下,离我们大约1000多公里的地方。最后一节课的课堂上,我们看到老师双手颤抖,朝西望去,眼眶泛红。几天后,在同学口中得知老师说他在那里支过教,那里的孩子还常给他写信。后来我们偷偷的找到了地址,悄悄的记下。开始了写信,“亲爱的同学,如果你也能看到这封信,那我们跟你一样,都是张老师的学生,我们与你同在,希望你们坚强……”。我们满心欢喜的寄出那封不知道能不能收到的信,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就是兄弟姐妹,有共同的“母亲”,才会对他们所遭受的苦难无比痛心。我们才会觉得,在难过哭泣的时候依旧会有肩膀,在我们左右,给予依靠。 如今,“90后教师创新课堂成为亮点”“90后消防员战士火场救孩子”“90后村官深入大山做扶贫”,越来越多的90后走上社会舞台,好像这些行动,都在为我们的祖国发展推力! 如今,我有幸加进入市政集团,成为一名新闻宣传者,镜头下,我看到年龄相仿的青年们:在夏天炎热的中午全过程旁站水稳摊铺;在冬季深夜2点钟冒着刺骨的寒风看着调蓄池混凝土浇筑;在大雨磅礴中奔跑在泥泞的施工现场覆盖机械设备…… 这是我眼中的他们,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参与建设。在祖国发展的摇篮里,90后已经从稚嫩的少年走向了青年,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一代在用实际行动,让长辈们竖起大拇指!其实,我们的祖国情,一直在心里!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
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