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年去年来,匆匆逢春,暖风再起,新草又绿,粗粗一数,便是年头十五。 他叫油孝宽,潍烟铁路二标段五分部项目商务副经理,在中国电建市政集团这个大家庭的第十五个年头。 一日无二晨 回首过去,恍惚间,他仍能看到那辆十五年前由德州徐徐开往邵武的绿皮火车。 当时的他,在人潮拥挤的车厢里,身体向前奔赴,心灵原地迷茫。而后,晃悠了24小时还多的火车骤然到站,一落地,人便醒了过来。 项目上,试验室的工作刚刚上手,一口气还没松下去,下一个挑战便接踵而来。“哪儿有时间想。”他说。适时测量工作人手严重不足,“还不错”的他便被紧急抽调至测量队。 初入测量队的他总是精力满满,“那时真年轻啊”沉重的测量设备一抗就是一整天,大大的太阳也阻止不了旺盛的激情,任凭前路坑洼不平还是暴土扬长,就凭着这一腔朝气,就这样踢踢踏踏,走上基建之路,一走就是十五年。 “一日无二晨”,但一天的工作时长,却总能延长延长再延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没有一个工程人绕得开“三更灯火五更鸡”,在油孝宽身上,尤为凸显,在南水北调潮河项目,满满的紧迫感一直在他心头常驻,作为项目工程部副部长,把进度看作项目生命线,片刻不敢松懈。 2012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潮河七标两座渡槽之一老张庄沟渡槽槽身第一跨张拉出现问题。依照作业指导书,老张庄沟渡槽需进行后张法预应力3级张拉,但实际张拉过程中设计张拉控制应力值却难以达到,当即被现场监理要求停止相关施工并重新上报张拉施工方案。眼看进度滞后,他心头火起,当即多方联系,几番请教,确定症结所在,以最快速度重新编制方案,连吃饭都被他忘在脑后。这种废寝忘食、拼搏奉献的工作精神,时至今日,他仍旧保留。 2021年潍烟铁路项目工期紧、任务重,且很多细节性工作并没有经验。各项工作在实际施行过程中,总有遇到各种问题。“三更灯火”便成常态。 在潍烟,你可以看到凌晨的他穿着拖鞋坐在办公桌前紧盯电脑,十一点的他们还在会议室里激烈探讨,甚至偶然间,你还能听见一个热爱面条的山东人正讨论招远这个地方,哪家面馆24小时营业。 福建武邵高速、国道107线郑州段、河南南水北调潮河、黑龙江嫩干治理十一标、津石高速、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新疆喀什城东大道工程等十五年间他参建的一个又一个项目,都曾留下他奋斗的足迹。 三人行,必有我师 熟悉油孝宽的人都知道,有句话他总挂在嘴边儿。“发给你们了,都提提意见,看看写得怎么样。”无论是表格、图纸、文档他都希望大家群策群力,互为补充。 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人的考量总有不足,大家一起看,才能最大程度上扬长避短。也因此,他时时收获惊喜。 “我喜欢和新来的大学生聊天,学校里教的,总有新东西,你今儿可教了我知识”,字字句句都明明白白地表达着,他的向学与好学之心,这也是他带下属的秘密诀窍。 图纸怎么看、材料怎么写、项目基本情况、积年累月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教出去。“互为补充嘛。”他说,“总得学习才行。” 八千里路云和月 自进入工程行业开始计算,不计这十五年间各个驻地的往返回复,单论各个驻地直线距离总和,八千里,绰绰有余,但他的八千里云月,在脚下,更在经历。他的工作经历,令人惊讶。 测量员、测量队队长、工程部副部长、质检部部长、安全总监、总工、商务副经理,是他的成长历程。 每次职务的切换都有必胜信心吗?他说,问,就是有。然后话锋一转,肯定也有不行的时候,那不是,还能撑一撑嘛。 他就是一块砖。但有需要,无须多言,自己便稳稳地压上去,撑起来,不挪不动。 不同职责的反复切换,成就了今天,他对项目的理解。项目是一个整体;基础在于现场。工作期间,他总是苦口婆心:“多去现场学习学习,内外兼修才是真嘛。” 时至今日,一旦他不在办公室人,无论实际上讲,他是在拜访相关单位、出差、还是洽谈合作。来人永远只问一句:“他,又去现场啦?” 这就是他的八千里日月,沉沉甸甸,脚踏实地。 千里路,万卷书 若说这千里路,是他的脚踏实地;那么这万卷书,就是他的爱恨交加。 在他看来,“万卷书”,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施工图纸、规范、合同,是项目的立命之本,是他的掌中肉,心头宝,可谓手不释卷;一类是技术相关书籍,包括施工技术、写作技巧、商务必备的沟通技能等,于项目有益,时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故此,也算是偶有翻阅;至于这爱恨交加的最后一类,是“一建”,于个人大有裨益,但于项目当前工作,有益但效果远不如以上两类明显。忙碌中总漏了最后一类,看得懂,学得进,背得过,想学得紧。“就是缺时间。” 时至今日,他还是日日图纸、夜夜规范、时时合同,刻刻方案,走着全长17.84公里潍烟铁路,告诫着新同事多看多学,转头,瞅着桌头大有裨益的“一建”,想着明天,明天必有时间。 一盏灯 工程建设人缺时间,缺的,可不仅仅是工期,更不仅仅是“一建”。 最缺也最想要的时间,是盏暖黄色的灯,这盏灯下有儿有女,有妻子,也有父母。 这徐徐走来的十五年里,他一直在这灯光的最边沿,一年也近不了几次。他总说开始几年是想的,后来就习惯了;总是买上满满一后备箱,踏上归家的路;总聊但凡在家,孩子要的,他都给。他和万万千千工程人一样,习惯一个人思念,在“买”和“给”上,透露出浓浓的亏欠。 他背井离乡,每一步都带着身后的期许;每一米,都牵扯暖黄的灯丝。 十五年,说长也短,叹短也长。徐徐行来,一步一景,一景一念,乃至今朝。踏十五载时光悠长,望来日几十载漫漫,这是属于他与电建市政的华彩篇章,未完待续,前路可期。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
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