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地下30米的“导航者” |
|||||
|
|||||
清晨七点的深惠城际先开段隧道,激光点在盾构机刀盘上投出冷冽的轨迹。张辉抹了抹脸上的汗水,这个90后项目副总工兼测量负责人,正在校准公司盾构施工以来第一个长距离盾构掘进项目轴线。在他身后,是跨越祖国南北的八年测量人生。 “冰”与“火”的淬炼 2017年7月,张辉在哈尔滨地铁2号线11标段担任盾构测量员。得益于武汉地铁项目的实习积淀,当张辉踏上哈尔滨的冻土时,测量仪器的寒霜与北国的风雪并未成为阻碍,短短两周内,这个初出茅庐的测量员已能娴熟埋设导线点,独立完成隧道基准线布设。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在项目过年值班。”张辉讲起刚入职的故事。2018年冬,哈尔滨气温零下四十度,室外积雪已达半米,南直路站成了天然的冰窖,水管都冻住了,但项目部里却蒸腾着人间烟火气。项目部食堂师傅每天变着花样端出各式菜品,特意给值班小组留的饭菜永远冒着热气。除夕那晚,张辉裹着军大衣咬破第一个饺子时,项目前辈塞给他一个暖宝宝:“小伙子,咱们工程人的年味儿,就是冰碴子混着烟火气!” 讲到在项目上过的第一个春节,张辉笑着说:“项目上前辈们都对我非常照顾。这是我第一次值班,但别说,这感觉还真不错!” 2019年,张辉转战深圳地铁12号线项目担任盾构测量负责人。这个北方汉子第一次见识到了隧道的“桑拿模式”,隧道里的温度超过45度,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淌进眼睛,工作五分钟,身上就基本都湿透了。 “高温的考验不算什么,更烫手的是身份的转变。以前当测量员,每天闷头干活就行。但是成为测量负责人就不一样了,每天考虑的事情多了,身上的责任也变大了。”谈及转变,张辉说,“一开始我心里很没底,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当时的项目副经理、盾构生产负责人吕军鹏看出了他的忧虑,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为他提振信心。如今,六年过去了,吕军鹏评价张辉:“业务能力强,最重要的是非常有责任心。别看他一个大小伙子,其实在工作中很细心,在盾构隧道测量方面他做到了长距离的盾构机精准接收。” 不止隧道中的高温,深圳夏季的白天气温也非常高,张辉在测地面导线的时候,从全站仪望远镜望去,只能看到滚滚的热浪,根本看不见目标棱镜。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只能在夜晚进行测量,测量的控制点分布较远,其中一个控制点是一栋十一层高楼的楼顶。那天晚上,张辉刚刚架好仪器,墨色云团就压到了头顶,忽然之间,豆大的雨点打在仪器上,就这样,张辉带领队伍在楼顶顶着风雨完成了测量。 “三年间,从哈尔滨的极寒到岭南的酷暑,从零下四十度到零上四十度的气候我可算是都体验过了。”张辉笑道。 2000米隧道的温度谜题 2021年5月,张辉来到深惠城际先开段担任副总工兼测量负责人。 “测量工作是工程项目的‘眼睛’,而且对准确度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干测量一定要细心认真,绝对不能打马虎。咱要用数据说话。”这个爱打篮球的测量队长,还会把球场智慧融入工作,“数据测量就像传球——时机、力度、落点缺一不可,所以在工作中我会考虑多种因素。” 有一次,张辉带领团队在盾构机掘进到两千米的时候复测洞内导线,经过多次测量,导线网精度和闭合差始终不理想,隧道最里面几个闭合环的闭合差始终维持在5至8秒,虽然没有超过限差,但由于是超长距离单向掘进,导线网的精度需要更高。 张辉和队伍在四十多度的隧道中反复计算数据、重复进行测量。测量副队长王亚飞提出温度可能是原因之一,虽然根据以往测洞内导线的经验,环境温度对导线影响非常小,但排除了多种可能性后,张辉决定再带着温度气压计进入隧道,在各个位置走一遍。实践出真知,经过“扫雷”般的测量,张辉发现靠近隧道壁和隧道中间的温度相差很大,而每个导线闭合环都有两条测线靠近隧道壁。于是他们立即调整导线网形,使所有测线全部远离隧道壁。网形调整后,再次进行复测,这一次洞内导线闭合差全部控制到了3秒以内。 “以前短距离隧道测量经验并不适用超长大直径隧道测量。”张辉认真说道,“先开段项目的管片直径大,距离长,隧道内温度并不恒定。这次测量带给了我非常宝贵的经验。” 湾区地下的“导航者” 3月30日,是张辉难忘的一天。这天,“开拓者拾壹号”盾构机刀盘破壁而出,深惠城际先开段项目龙城站-龙岭工作井区间右线实现贯通。 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盾构机始终在设计线路上,测量坐标点从洞口引入隧道,但随着隧道加长、坐标点也会增多,隧道越长就会导致坐标误差变大。“这是偶然误差,很难消除,我们只能不断进行重复测量,努力消除人为误差。”张辉讲道。 奋战一千多天,掘进五千环,项目先后下穿田祖上水库、龙西河、地铁16号既有线、碧新路高架桥,同时侧穿多个居民小区和二十多栋未拆迁房屋……“从来没干过这么长的隧道,再加上场地限制,测量工作不好干,会担心测量工作的精准度。”那天,张辉在隧洞口握紧拳头,工装被汗水浸透,嘴唇也紧张得发白。在得知右线顺利贯通后,这个北方汉子瞬间泪流满面。回忆起那天,张辉说:“连续掘进了三年,我这根弦就紧绷了三年!” 时光终会犒赏坚持者,经过深惠城际先开段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4月20日,项目区间盾构左线实现精准接收,最终完成盾构双线洞通,为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与城市群建设交上了优异答卷。这一千多个日夜的无数次测量与复核,对张辉来说,都意义非凡。 鹏城华灯初上,张辉常常独自登上高楼天台,脚下是川流不息的深南大道,远处大鹏湾的跨海隧道正在点亮新的坐标。“十年前老师教我‘测量改变世界’,现在我终于懂了——”张辉指向天际线处闪烁的导向激光,“我们标定的每个坐标点,都是未来城市跳动的脉搏。”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