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零事故”的答卷 |
|||||
|
|||||
在工程建设的浪潮中,无数个基层工作者默默耕耘,用汗水与智慧推动着项目顺利进行。尹龙,便是其中的一位。他自2018 年投身于水环境公司坪山正本清源项目以来,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强烈的责任心,不仅诠释了“安全无小事”信念,更以科技赋能安全管理,打造出基层安全管理标杆模式。 让安全教育“活”起来 2018年,尹龙从茅洲河综合整治项目调任到坪山正本清源项目担任现场施工队长,主要负责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管控。2020年,坪山区正本清源查漏补缺及老旧排水管网项目中标,他开始担任项目安全总监。 岗位变了,责任更重了。白天,他带着笔记本穿梭于各个作业点,查隐患、纠违章;晚上,他则埋头学习HSE管理体系,思考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操。他经常说:“安全不是喊口号,得让工友们真正懂、愿意做。” 传统安全培训枯燥且效果有限,尹龙决心打破这一僵局。他牵头打造的“5+2+1”智慧安全电教中心,成为项目安全生产工作管理亮点。“5+2+1”,即5套认知教学系统覆盖安全法规、事故案例,2个实操平台模拟急救、消防演练,1个VR安全体验馆。 工人们戴上VR眼镜,就能“亲身”体验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险情,惊险的场景让安全规范刻入脑海。“以前看PPT总犯困,现在像玩儿游戏一样学安全,想忘都难。”一名班组工人笑着说。 安全电教中心的建立,不仅激发了员工参与安全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还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工人们通过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安全事故体验,如高空坠落、物体打击、工地火灾等,获得了更加直观、深刻的感性认识,有效提升了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此外,智慧安全电教中心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约了成本,还为项目长期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让智能设备“动”起来 在市政工程中管道开挖点多面广,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安全风险因素多,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做到全面、及时的管控。尹龙通过引入智能安全帽和移动监控设备,成功地破解了这一管理困境。 尹龙知道,确保施工人员正确佩戴安全帽是保障其生命安全的基础。但在以往,要做到对每一个施工点、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安全帽佩戴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智能安全帽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通过在安全帽中嵌入智能芯片,管理人员只需在后台轻轻一点,就能清晰地掌握每一顶安全帽的佩戴状态。一旦发现有未佩戴或佩戴不规范的情况,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纠正。 与此同时,移动监控设备的配备更是如虎添翼。它可以灵活地布置在施工现场的各个关键位置。管理人员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打开监控系统,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现场的实时画面。 从施工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到现场的安全设施是否到位,一切都尽收眼底。这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员对现场的管控能力,也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尹龙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管道开挖工程的安全性,也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科技与管理的深度融合,能够为安全生产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已然成为事实。 让管理机制“长”起来 安全不能只靠个人盯防,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尹龙主导的非开挖班组“5831”(5项基础、8大支柱、3大支撑、1个目标)安全标准化建设,成为行业范本。班组工人从“被动遵守”变为“主动参与”,甚至自发提出安全改进建议。 在进行安全标准化建设时,现场还处于施工高峰期,尹龙为管理好现场安全生产工作,同时不耽误“5831”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尹龙带领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据公司HSE相关要求,结合项目非开挖班组情况,探讨适合的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并在白天的现场安全检查过程中,同步去验证和改进完善。 在尹龙的带领下,团队经多个日日夜夜,反复探讨多次,终于讨论出适合项目非开挖班组的一套安全管理流程,并成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也正是这套形成长效机制的“5831”安全管理流程,使得项目在2021年获深圳市建筑业协会“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优良工地”称号,项目非开挖班组在2022年获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称号,成为行业典范。 尹龙从现场队长到安全总监,从传统管理到智慧创新,诠释了基层管理者的责任与担当。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隐患不过夜”的执着;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零事故”的答卷。在未来的工作中,他也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和实干作风,为企业蓬勃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尹龙(右)正在给项目安全管理人员讲解安全生产知识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