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长征路 |
||||
|
||||
|
在琼西北供水工程的建设版图上,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保障,只有“时刻在线”的坚守与迭代。从晨光熹微时渠道边的第一遍巡检,到深夜隧洞里闪烁的智能监测灯光;从汛期来临前基坑支护的最后一次加固,到新员工入职时反复打磨的安全实训——在琼西北供水工程项目的工地上,“安全”二字从来不是静态的标语,而是流淌在施工每一个环节、贯穿项目全周期的“动态命题”,恰似一场没有终点的“长征”。 “安全”从来不是竣工时的一块奖牌,而是每天清晨班前会上反复强调的细节,是深夜中控室里跳动的监测数据,是新设备投用时工人手中的操作手册,是老安全员笔记本上不断补充的“风险台账”。琼西北供水工程承载着输水灌溉、防洪减灾的民生使命,而安全则是这份使命的“底色”——它不会因工程进度接近尾声而放松,不会因暂时无隐患而懈怠,更不会因现有措施有效而停滞。 安全从“班前会”开始 清晨六点半,当第一缕阳光还没完全照亮山林间,各施工班组的班前会已经准时开始。钢筋班的班长老李手里拿着今日6#渡槽槽身钢筋绑扎的任务单,目光聚焦在高空作业的安全提示上,用洪亮的声音提醒施工工人作业前必须系挂安全带、检查锁扣牢固度、注意脚下踏板的安全事项,以及“先固定主筋再处理副筋”的标准化流程,每一项都在提醒着工人们不能为赶进度省略任何步骤,必须确保操作到位。 这绝非走过场的形式。安全员小赵会对班前会进行旁站监督,详细记录任务安排、安全要点等事项。他会补充强调:“近期气温回升,大家作业别着急,防止中暑。6号渡槽临边防护要再确认,材料堆放不能超过踏板承重线。”安全就像扣扣子,第一颗扣错,后面步步错,班前会就是扣好今日首颗‘安全扣’,把隐患都在开工前排查掉。 在项目部,安全没有“老资格”,哪怕你干了三十年,安全措施也得按规矩来。安全总监在周例会上常讲:“昨天的安全不代表今天,这个月的‘零事故’更不是放松的借口。安全这项工作,永远从零开始。” 安全员的“火眼金睛” 安全部的小马,在工地上有个外号叫“马挑剔”。他那本边角已磨损卷边的安全记录本,就是他的“巡检宝典”,记录着详细的排查日志。 在一次日常巡检中,他的测电笔刚接触电箱门,就发出了轻微的报警和漏保跳闸的声音。他立即切断上一级电闸并挂上“禁止合闸”的警示牌,打开箱门排查后发现,电缆线因拖拽存在破皮现象,直接接触箱体,存在触电风险。他随即开具《隐患整改通知单》,明确整改要求:更换电缆线并套管处理,举一反三排查所有配电箱,立行立改闭环处理。 转到基坑作业面时,他并未走马观花,而是按照检查清单逐一确认。在手电筒的强光照射下,他发现第三段防护栏的一个直角扣件螺栓未达到紧固标准,用手即可旋动。他立即从工具包中取出扳手,亲自进行了示范性紧固,并向一旁的张师傅讲解了扭矩规范标准。随即他在记录本上写下:“基坑西北角,3号护栏扣件松动,已现场监督整改,后续重点复查。” 这种“挑剔”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一次,他发现一段边坡有极细微的渗水变化,立即报告并安排现场作业人员设置警戒区。经过技术部门紧急勘察,确认了潜在风险并及时进行了加固,成功避免了一次潜在的滑坡事故。“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和隐患赛跑”小马说,“跑赢了,风平浪静;跑输了,追悔莫及。” 为安全加上“双保险” 安全,不仅靠管理,也靠技术与匠心。 在隧洞开挖现场,爆破员老赵严格按照光面爆破的装药量一丝不苟地操作。“药量多一分,风险增十分。”他信奉的是数据和规程。而在混凝土浇筑仓面,老师傅带着年轻人,一遍遍检查模板支架的稳定性,他们的经验是仪器检测之外最可靠的补充。 项目部推广的“隐患奖励办法”制度,让工友们主动发现并报告安全隐患,进而可以获得经济奖励。这一个小小的创新,让每个人都成了移动的“安全哨兵”。从规范的技术交底,到充满巧思的管理小创新,项目部正在用智慧和责任心,共同编织一张越来越密的安全防护网。 工期有终点,但安全管理的追求没有。一个隐患整改了,可能会有新的风险出现;一个阶段安全度过了,下一个阶段的挑战接踵而至。 “我们项目部的目标,不仅仅是如期完工,更是要平平安安地把每一个兄弟,都带回家。”这是项目部领导班子最常说的话。因为我们深知,当水流最终通过渠道、涌入隧洞,滋养农田、保障民生时,背后是无数次对安全的“再审视、再优化、再升级”。安全,于建筑施工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每一步前行的起点;不是目标,而是永不停歇的“长征”——这条路,没有尽头,只有始终如一的坚守。 “安全,永无止境”——它刻在标语牌上,写在我们安全手册的扉页,更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它意味着警惕、坚持和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在这条路上,我们没有终点站,只有一个个需要全力守护的下一站。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