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向“光”而行的成长之旅 |
|||||
|
|||||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来自《考工记》的名言,其所提倡的意蕴,正是中国人对工匠精神的最早的理解,也是工程专业出身的李伟一直以来坚持与追逐的工作方向。 从高校求学,到扎根一线快速成长,再到参与新能源项目筹备,李伟在一次次“跨界”中积蓄力量,向“光”而行。 零起步的蜕变 2022年8月,正值尉氏县城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冲刺大干阶段,河南大地的盛夏时节,高温与暴雨交替着侵袭,硕士毕业的李伟正蹲在行政东路路基旁,反复校核雨水箱涵的标高。那时的他,是同事眼中的“高才生”,但他知道,从象牙塔来到施工现场,自己只是对工作实操还一无所知的“新手”。 向老员工请教,从繁杂的流程中理出头绪,快速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便成为李伟的当务之急。白天,在施工现场,他形影不离跟着导师带领班组施工,成为一名合格“助理”,测量复核、材料送检、协调验收等工作一把抓。晚上他在办公室统计路障情况、审核图纸、计算工程量,准备第二天的施工交底。 “看似按部就班,但仍有很多细枝末节的棘手问题,需要学着前辈们怎么沟通协调”李伟回忆道。那段时间,他几乎把图纸和规范全部背了下来,待建道路的施工边线以及强弱电、障碍物位置也了如指掌。 凭借着快速的成长和执拗的钻研精神,李伟在三个月后迎来首次淬火。当项目部将韩庄路全周期施工管理交给这个“新手”时,李伟感叹从“助理”到“负责人”的转变,“第一天上岗,电话便如潮水般涌来,一上午就要接40多个电话,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去做决定。” 面对更复杂的施工环境和更紧迫的工期要求,李伟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积极协调参建各方,他成功克服了地下管线多、施工困难等难题。 “从0到1,需要你在压力中保持定力、在困难中寻找方法、将责任转化为行动、最终确保目标达成。”研究生做课题时养成的习惯,让李伟快速完成了从学生到合格工程师的蜕变。 转战新“战场” 2023年6月,李伟来到尉氏教育园区建设项目,负责工程和质量管理。面对市政工程到房建工程的转变,李伟又回到了“白纸一张”的状态,图纸结构和规范标准都要从头开始学起,还需要现场协调、验收,都需要重新积累经验,自身在技术方面的欠缺和岗位职责的压力都来到了李伟头上。 他在开工前就疯狂学习图纸,跟着项目上的老前辈们学施工手册,学施工视频。 参与编制项目前期策划、施工组织设计、材料及仪器检测计划等资料为李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他重新用起了学生时代的三色标签学习法:红色标签标记规范强条,黄色记录常见问题,蓝色整理工作经验。 就这样,他几乎每晚都在办公室研读图集和规范,那一个月,他整个人消瘦了10斤,学习的热情感染了整个团队,当他走上岗位,已经完全不像初次接触房建项目的“小白”。 在施工高峰期,项目部成立了工地实验室,解决了高峰期材料进场送检周期长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李伟曾三次检测出原材料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项目均果断进行了退场处理,供货方认识到项目的高标准、严要求后,原材料质量再未出现过丝毫问题,项目也以高标准的技术要求,主体结构验收一次通过率100%,成为当地质量标杆。 “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与参建各方沟通上是一道坎,李伟在沟通的原则和技巧上确实显示了他的高智商和高情商的本领”项目经理评价道。 向“光”而行 2024年春,当调令将李伟从熟悉的土木战场拽入天津滨海新区光伏项目前期工作组时,他面对的不再是钢筋水泥的实体战场,而是由政策文件、技术规范、土地属性交织的“隐形迷宫”。 “第一次看到‘光伏项目申报文件清单’时,就像回到硕士论文答辩现场。”李伟翻动着手机里存着的4版政策对比表。两年的施工现场经历使李伟对行业根基和复杂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随公司适应社会发展,转向新能源领域则让他有机会拥抱行业变革,对新兴领域充满兴趣和热情的李伟反而非常享受这种挑战。 政策法规研究解读、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复杂的报批报建流程和沟通协调,需要更宏观的视野、政策敏感度、商务思维、精细化的分析和沟通能力。李伟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性,无论是政策文件里的一句话、合同中的一个条款,或者是接入报告中的一个参数,他都与同事一起开展大量工作确认关键点,排除风险点。 同时他还认识到“谋定而后动”的重要性,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和效益,李伟对流程中的关键手续和重点参数测算反复地进行沟通和确认,从微观现场到宏观前期的思维转变,对于有学习能力和系统思维的人来说更像是一次机遇。 李伟在硕士阶段培养的研究分析能力、信息搜集整合能力、文案功底在这一年里得到了充分运用。参与和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政策支持,与电网公司的沟通确保顺利接入,与设计院的沟通优化方案,与内部财务、法务、技术的沟通达成共识,经过不懈努力,项目前期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对于李伟来说,这段旅程创造的价值感、技术变革的活力、解决问题的挑战性为他带来了长足的进步和坚定的信心。 夜晚的办公室里,李伟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出工程概算表最后一段。 “施工员经历教会我,再完美的图纸也要经受大地考验。”正是这种认知,让他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坚持增加承载力动态监测条款。而当施工区域涉及养殖户搬迁时,当年在尉氏协调拆迁的经验又化作“光伏+”的共赢方案。“现在看问题会有种立体视角,”他指着电脑上的光伏支架图集说,“既能看清每颗螺栓的扭矩值,又看得见整个新能源棋局的落子点。” 窗外涨潮声隐约可闻,李伟已望向更远的“战场”,那里有漂浮式光伏、盐碱地治光一体、海上风电融合体……无数等待破壁的新能源疆域,正呼唤着新一代建设者的智慧与坚韧。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