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匠心筑梦二十载 五月繁花映初心 |
|||||
|
|||||
五月的微风裹着悠悠花香掠过济南的大明湖,南部山区漫山遍野的蔷薇、月季竞相绽放,将劳动者的节日装点得分外热烈。 在山东公司党委开展的 “双满意 ”主题实践活动暨 “先进劳模显担当”事迹报告会现场,所有人的目光也都聚焦他的身上——“市政集团劳动模范”获得者山东公司总经济师赵波。 他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将自己扎根一线、砥砺奋进二十载的经历娓娓道来。我们认真凝听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感人的经历,如同一股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直击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底。 演讲完毕,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对他坚守初心的赞叹,是对他劳模精神的敬仰,更是对他二十年来用心工作的诚挚致敬。 偶然邂逅良机 锁定职业方向 2004年盛夏,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梧桐树上蝉鸣正酣。刚刚走出校门的赵波,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做出重要决定,他没有选择工程设计院、造价咨询事务所等相对优越的单位,而是投身到施工一线,这个看似“自讨苦吃”的选择,却为后来二十年的精彩故事埋下伏笔。 初到济南经一路施工现场不久,这个头戴安全帽的年轻施工员很快尝到了一线的艰苦。烈日炙烤时,他要顶着沥青蒸腾的热浪,跪在滚烫的路面上用标尺测量摊铺厚度,确保平整度误差不超过毫米级标准。凌晨施工时,他要手持照明设备,俯身贴近刚碾压成型的路面,用红外测温仪逐段监测沥青温度,防止因冷却不均导致开裂。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他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济南区域项目全面进入收尾阶段,他又被领导安排到济南经理部合同管理部工作,接手区域项目结算相关事宜,最严峻的考验随之而来。2006年初,领导将积压两年的老项目结算重任,交付到这个年仅24岁的年轻人肩上,整个项目都为他捏了把汗。 “当时看着档案室里半人高的结算资料,就像面对一座随时可能雪崩的冰山。”回忆起当时接手济南经一路四标、天成路项目主体结算时的情景,赵波至今难忘,那堆积如山的资料带来的压迫感。棘手之处在于,他并未参与某些项目施工全过程,就要直接接手最终结算环节,而且有些陈年旧账,涉及十余家分包单位,图纸与签证单残缺不全,施工日志字迹模糊得如同密码。某次与某管网单位对账时,对方技术负责人将资料重重摔在桌上:“连施工记录都不全,你们凭什么要这些钱?” 半年时间,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白天他挨家拜访当年参建单位,在烟蒂缭绕的工棚里复原施工场景。夜晚化身“工程侦探”,对照着原有合同文本,在台灯下用红蓝笔标注出“关键数据”。正是鉴于这种近乎执拗的较真,最终让他圆满完成济南经理部所有遗留项目的结算关门。 当最后一个红章盖在结算书上时,赵波深深感叹:“合同管理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数字背后都代表着企业的真金白银。”也正是这段充满挑战的经历,让他逐渐对合同管理萌生出浓厚的兴趣。“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对项目而言,项目履约过程本质上是合同执行的过程,一个项目的成败与合同管理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合同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风险,助力项目快速应对突发情况,减少损失,更能提高经营效率,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这场合同管理的淬炼,让他深刻领悟,优秀的合同管理者既要具备工程师的严谨,又需炼就律师的敏锐,更要怀揣守护企业利益的衷心。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命运安排,他走上合同计量岗位,迈上自己选择的职业之路。 坚守初心本色 追逐梦想前行 自此之后的二十年间,赵波一直奋斗在合同计量岗位,从项目合同管理部科员起步,到项目合同管理部副主任、项目合同管理部主任,再到芜湖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兼计划合同部主任,再到水电公司经济管理部主任、副总经济师,一步一个脚印,直到如今的山东公司总经济师。 赵波的工位也从逼仄格子间换到宽敞办公室,但在他办公桌上始终摆着一本翻旧的《合同管理手册》。扉页上“坚持”两个字,字迹早已褪色,但却成为他二十年如何跨越重重障碍、稳步迈向目标的最好诠释。“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会遭遇各种难题、挫折与诱惑,若不‘坚持’很容易在半途动摇放弃,之前付出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唯有始终如一地‘坚持’,才能在岁月沉淀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十年间,他也遇到过难题,他也遭遇过困境,但他始终坚守初心,坚持梦想,逐梦前行。2010 年隆冬,赵波被调任至南水北调SG13标项目担任副总工程师兼合同部主任,主要负责工程变更工作。SG13标项目在当时颇具挑战性,不仅体量大、战线长,还备受社会关注。 面对项目巨大的潜亏风险,他白天像钉子般 “钉”在施工现场,与施工队长掰着手指核算每一方混凝土的成本,深夜在临时板房里,研读合同条款,笔记本上“减亏”二字被反复勾画得近乎模糊。2011年年关将至,项目大部分人都已经返程回家过年,但为了年节前把变更方案报送给业主单位,他自己制定时间节点,带着合同团队在办公室推演方案,坚持必须要在业主年底封账前,把结算材料归整报送过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收到工程款。正是鉴于这样对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态度,赵波带领的团队成功编制SG13标51项工程变更,涉及金额突破亿元。这场南水北调项目“减亏攻坚战”也更加坚定他一定要做好合同管理的信念。 2012年3月,赵波又被委以重任,参与全国水利行业首个以施工企业为主导的代建制试点工程——芜湖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建设,担任芜湖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兼计划合同部主任一职。该项目合同金额高超13亿元,是当时市政集团体量最大的项目。在其位必谋其政,为实现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赵波多维度发力,积极通过设备招投标、优化设计方案等多种方式,谋求降本增效。 芜湖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其中有多项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机电设备采购成本成为影响项目成本至关重要的部分。“我们波总那时候对机电设备市场行情的钻研近乎痴迷,手机里存着30多个机电设备供货商联系方式,半夜还在刷行业论坛,并把半年内的相关设备价格绘制成波动曲线图。还能打听到临近城市项目相关设备供应价格。”项目合同部赵家师介绍道。“跟供应商谈判时,波总都能精准说出临市马鞍山水利项目刚刚完成招标,同等参数设备,人家单价是多少,我们采购量翻倍,按阶梯报价计算,有更大议价空间。说得对方哑口无言。”项目设备物资部白利文说。 在机电设备招投标环节,他坚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致分析和严格把控,仅在中小型泵站设备投资一项方面就节约千万余元,并成功将这笔节约金额转化为项目利润。这背后是无数次与供应商的艰苦谈判,是对市场行情的持续跟踪和深入研究,每一次的坚持都只为了给项目争取更多的效益。 在项目投资控制中,他指导团队紧密结合项目设计方案,综合测算各项方案成本,筛选最优设计方案。在对分洪道节制闸枢纽工程进行设计优化时,“钢板桩方案风险太大!”“传统工艺成本根本降不下来!”面对施工技术团队分歧, 赵波拍桌定调“我们必须突破常规!制定最优方案!” 此后的几个月,赵波带着团队往返于设计院、材料市场和施工现场,坚持深入研究各种可行方案,最终,通过变更钢筋混凝土防掏墙为钢板桩,变更部分水泥土搅拌桩为混凝土灌注桩、优化水泥土搅拌桩工程量,优化减轻钢闸门工程量等一系列措施,为项目增加大量经济效益。那一刻,项目所有人都藏不住对这位“拼命三郎”的深深敬意。 二十年来,他始终秉持“只要选定方向,坚持走下去!”的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坚持”的力量。连山东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霖都感慨,“谁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一马平川,赵波也不例外!赵波的来时路,是用一本本翻烂的合同堆成的、一个个熬红的夜晚铺就的,一次次与供应商的谈判拼来的,是他用自己坚持不懈的换来的。”二十载春秋,赵波始终坚守合同管理岗位,这份持之以恒的坚持,照亮了他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前行之路,也铸就了他职业生涯的斐然成绩。 精心钻研专业 专注凝聚成绩 2017年7月,暮夏的细雨浸润着大地。在德州水电公司办公大楼内,赵波办公室内的灯亮至深夜,摊开的制度文件铺满桌面,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白纸,钢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这是他担任水电公司总经济师后,第N个加班夜。新岗位带来的不仅是身份转变,更是从聚焦单一项目到统筹全公司经济命脉的思维跨越。 作为一家施工单位的总经济师,不仅要懂得成本了解合同,更要对经营业绩考核评价等工作有深入见地。赵波是从一线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储备自不在话下,也正是因为有着基层工作经验,他深知哪些因素影响企业发展。 第一仗,赵波就瞄准影响项目成本的项目定岗定编工作。面对公司项目模式多元、施工类型繁杂的复杂局面,他贴近项目、贴近基层、贴近实践抓调研,深入项目一线、项目现场走、听、看、议,摸清家底、掌握底数,紧密配合机构改革方案,在优化人员结构,发挥个人专长,保留工作骨干,提高工作效率上下功夫。按照“工作需要、竞争上岗、综合考评、精简高效、满负荷”的原则和德才兼备标准,配置人员。他像一位精准的“调度师”,反复权衡每个岗位职责与人员技能优势,精确到每个项目环节的人员配置。这种精准的资源分配,让项目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发挥出“1+1>2” 的协同效应 。 第二仗,赵波又盯上项目成本核算。早在项目任职期间,赵波就敏锐察觉到传统“人、材、机”成本核算方式与实际施工存在脱节现象。为探寻破局之道,身为总经济师的他又一次亲自挂帅,带领团队到市政、房建、水利各种类型项目进行数月调研,对每一项工序进行成本核算项。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千项工序核算下来,他打破传统核算定式,提出“工序成本、班组成本”概念。这套核算体系彻底解决了成本核算“两张皮”的问题,让每个项目都有了精准的“成本导航仪”。这一理念的落地实施,为山东公司筑起了一道坚固“成本防线”,保证了山东公司后续承接项目实现“零亏损”。 如今,赵波办公室的窗台上,那盆陪伴他多年的绿萝,早已枝繁叶茂,垂落的藤蔓如同他延伸向各个项目的奋斗足迹。虽然身为公司总经济师的赵波,重要项目他照样身先士卒亲自上阵。公司承接聊城市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项目后,为确保项目成本管控滴水不漏,赵波亲自参与到项目方案、设计、预算过程中。他坚持“设计与预算相结合,预算与结算相闭合,结算与施工相同步”的原则,提前预判合同风险,进一步提出“开工即结算”的合同理念,将完工结算贯穿整个项目周期。为了优化混凝土衬砌方案,他和技术团队反复试验,对比不同材料和工艺的成本与效果。在园林绿化工程上,他深入研究设计图纸,调整工程类别,量化施工措施项。最终,通过应用混凝土衬砌、优化种植设计、调整园林绿化工程类别、量化施工措施项等措施,使项目结算价超出中标价。业主方负责人在总结会上坦言:“和山东公司合作,最佩服的就是这位总经济师,每个环节都能‘算’出利润空间。” 2018年底辽西北柴河三标项目陷入预计亏损困境,赵波又临危受命,到项目牵头开展变更工作。为了寻找突破口,赵总连续半年驻扎现场,白天带领团队熟悉合同,晚上与和项目班子反复确认实际施工情况,最终帮助项目梳理出多个变更项。在专家论证会上,他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充分的论证,说服了所有人。最终项目批复变更、材料调差金额可观,上交两级管理费后实现盈利105万元,成功扭转亏损局面,创造出公司逆境翻盘的经典案例。 2023年,赵波在负责经济管理工作的同时,开始分管公司设备物资工作。他那股工作认真负责的劲头依然如故。为深挖降本增效潜力,他化身“市场研究员”,深入研究市场动态与行业趋势。在A6项目采购C30型号商混时,他用“团购思维”与供应商展开多轮激烈谈判。经过不懈努力,仅该型号商混就较同期市场均价创效388万元。供应商都感慨:“和赵波总谈判就像过招高手,他对市场行情的把握比我们还透彻,连混凝土添加剂的价格波动曲线都能倒背如流。” 业务拓展到设备物资领域后,他的创新步伐依旧不停。为实现小型器具、家具等周转材料和设备的线上标准化管理,他大胆提议开发 “启明星非生产管理系统”。该系统上线当年即覆盖17个项目部,完成调拨90余次,彻底改变了以往管理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设备部黄宇龙兴奋地说:“‘启明星’系统上线后,现在5分钟就能精准匹配到小型器具和家具,真正实现了‘指尖上的管理’。” 此外,他主导创办的《物资价格信息周刊》和《租赁设备信息月刊》,让其成为公司内部决策和成本控制的“信息宝库”。在特种设备监管方面,他主导引入广联达远程监控系统,更是为设备安全运行装上“智慧大脑”。 我们坐在演讲台下,听他讲述那些与成本数据“较劲”、和项目分包商、材料供应商“死磕”的故事,从破解成本困局时熬红的双眼,到创新管理系统时迸发的智慧火花。赵波用行动证明,所谓匠心,不过是以滚烫的热爱,熔铸平凡日常,用经年累月的坚持,凿刻出时间的回响,而用匠心浇筑开出的“心花”,也终将成为照亮后来者前行的灼灼星河。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