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故事】热带雨林深处的中国刻度 |
||||
|
||||
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将高卫华的思绪带回了十四年前的非洲岁月。 刚从大学毕业的高卫华加入中国电建,怀揣测绘人的理想与一腔热血,毅然投身刚果(布)凯塔公路项目——这条全长312公里的公路,不仅是公司在中西非市场的首个签约项目,更承载着连接两国交通的重要使命。在飞往刚果(布)的航班上,他写下:“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句话伴随他度过雨林中无数攻坚克难的日夜,也成为十四年来坚守初心、不负家国的最好注脚。 雨林淬炼 青春铸刻度 临行前,导师叮嘱他:“精于测量,诚于事业。在异国他乡,你就是咱中国测绘人的代表。”这句话如同明灯,照亮了高卫华在异国他乡的每一步征程。 热带雨林的第一课来得猝不及防。 参天大树遮天蔽日,藤蔓植物纠缠交错,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绿色屏障。GPS信号在茂密树冠下时断时续,往往一个点的测量要重复十几次。 “又没信号!”他无奈地拍拍设备。在这片原始丛林,最先进的仪器也显得如此无力,唯有耐心与智慧才能突破重重障碍。 测量工作从每天早上六点开始。皮卡车在崎岖的土路上颠簸两小时才能到达测量起点。高卫华和队员们需要扛着沉重的全站仪、GPS设备和水准仪,在密林中艰难前行,林间闷热得像个蒸笼,不到半小时,工装就已完全湿透。 尽管环境艰苦,测量队员们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午餐时分,大家围坐在树荫下,一边就着温水咽下干硬的午餐,一边听着老测量员林哥打趣道:“这可是咱们的‘特色套餐’。等路修通了,老百姓就再也不用吃这样的苦了。”话语含着对未来的期盼。 夜幕降临时,测量队才返回营地。但高卫华的工作远未结束,他必须当天整理完所有测量数据。记得有一次,他在核对数据时发现一个测量点的数据存在偏差,立即抱着图纸去请教林哥。 “林哥,这个点的数据偏差有点大,您帮忙看看。”深夜十点,他敲开老测量员的门。 “小伙子够细心!这个误差要不发现,明天大家伙就要白干了。”林哥仔细查看后赞叹道,眼中满是欣慰。 三个月下来,他瘦了整整十斤,却练就了一身热带雨林测量的本领。他不仅学会了通过树冠间隙寻找最佳信号点,掌握了在暴雨来临前快速收起仪器的技巧,还能通过地表植被的特征辨认出哪些区域的沼泽暗藏危险。 当项目总工在月度例会上表扬测量队提前完成120公里测量任务时,高卫华深深体会到付出的价值,也更加理解了“精于测量,诚于事业”这八个字的重量。 汗水浸润 沟通筑心桥 2012年,高卫华转任施工员,法语成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关卡。第一次给工人做技术交底时,他连说带比划,急得满头大汗,工人们却还是一脸茫然。 最令他难忘的是那次沥青摊铺作业。由于语言不通,当地工人设置错了摊铺机平衡梁的离地高度,险些造成严重后果。千钧一发之际,高卫华及时发现异常,果断叫停了作业。 当晚,平日里坚强的高卫华拨通了越洋电话,声音里带着沮丧说道:“妈,今天差点出事,因为我说不明白法语……”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母亲温声说道:“卫华,你还记得村口那棵老槐树吗?前段日子被狂风折断了主干,大家都以为它活不成了。可你瞧,它偏偏从断处发出新枝。越是经历风雨,根系就扎得越深。” 母亲的话让他重拾勇气。从第二天起,他白天工作,晚上参加项目部的法语培训班。在床头贴满单词便签,连去工地的车上都在听法语录音。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他已经能熟练地进行技术交底,甚至能用当地俚语与工人开玩笑。 热带天气的考验也从不停歇。记得有一次,正在进行关键路段的沥青摊铺作业,他敏锐地发现天边飘来一片特殊的雨云,立即要求停工覆盖。一些工人不以为然,觉得天气晴朗,不可能下雨。但二十分钟后,暴雨倾盆而下,由于提前做好了防护措施,避免了重大损失。从此,“高工观天”的美誉在工地上传开,大家都佩服他准确预测雨情的“特异功能”。 通过克服语言和气候的双重挑战,高卫华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更赢得了当地工人的尊重和信任。当地工人不再称他“boos”,而是亲切地叫他“中国老师”。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海外工程建设者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路连两国 深情系中非 改变,正随着每一公里道路的铺就悄然发生。当道路在非洲大地上一天天向前延伸,沿线居民的生活也发生着蜕变。 曾经,从凯塔到恩塔姆的行程需要颠簸七八个小时,如今仅用两个多小时即可通达。当地的农产品得以更快运往城市,卖出了更好的价钱;医疗队也开始定期深入偏远村庄,为居民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孩子们能够按时到校上课,村民们再也不用在雨季被困在家中寸步难行。 最让高卫华引以为傲的,是他倾心培养出的两位当地徒弟。年轻的伊诺学得最快,也最用心。他常常诚恳地说:“中国老师,感谢你们修了这条路。我妈妈能去布拉柴维尔看病了。我要继续读书,也要当一名工程师。”这样的话语,总让高卫华想起远在老家的父母。在这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上,他愈发体会到亲情的厚重,也读懂了父母心里那份深沉的骄傲。 2013年,项目进入最关键的摊铺阶段。高卫华带领数十名当地工人,顶着烈日,在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创下了单日摊铺2.5公里的施工纪录。当晚的庆功宴,当地工人点燃篝火,烤起全羊,用非洲特有的方式庆祝这一突破。欢快的鼓点声中,中国工程师与当地工人手拉手跳起传统舞蹈,不同的肤色在火光中交相辉映,不同的文化在这一刻完美融合。 四年时光如流水般走过,当最后一段路面标线完成,项目迎来全线贯通。离别之际,沿线十几个村落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欢送会,妇女们跳起传统舞蹈,孩子们送上用棕榈叶编织的中国国旗和刚果国旗,长老们则为每位中国工程师戴上象征祝福的贝壳项链。 高卫华注意到,伊诺的眼眶泛红,这个年轻人如今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中国老师,我会继续读书,将来也要修建这样的路。”伊诺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雨停了,一道彩虹跨越天际。那条穿越雨林的公路,在雨后的阳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芒,不仅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成为中非友谊的永恒见证。正如他在日记中写下的:“我们修筑的是连接希望与未来的桥梁,这条路将永远闪耀在非洲大地上,照亮更多人前行的方向。” (右一为高卫华)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