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一线员工】向下扎根 向上绽放 |
|||||
|
|||||
|
清晨的工地总是充满特别的生机。在山东公司济南地下空间项目的施工现场,一个精干的身影正在钢筋水泥间穿梭,时而俯身检查管线接口,时而与技术人员低声交流。他就是项目经理助理薛城志。 十五年的光阴,在这个从施工现场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工程人身上,刻下的不只是眼角的细纹,更是骨子里透出的沉稳与笃定。从国内项目到海外工程,他的足迹连成了一条清晰的成长轨迹,一条深深向下扎根、奋力向上绽放的道路。 在放线中校准人生坐标 2010年夏天,薛城志第一次站在黄山水利枢纽的工地上。面对高耸的水闸和奔腾的江水,这个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内心既激动又忐忑。 “那时我才明白,书本上的公式定理要变成实实在在的工程,中间隔着千山万水。”他后来回忆道。 施工放线是他的第一课。这项工作需要极致的耐心,图纸上一毫米的误差,在施工现场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烈日下,他跟着师傅反复测量标记,汗水在工服上凝结成盐渍也浑然不觉。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凝聚在那根细如发丝的测量线上,紧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这方寸之间。 带他的老师傅记忆犹新:“小伙子有股子钻劲。别人下班了,他还在对着图纸琢磨。有一次为了搞懂标高问题,他在现场待到深夜,打着手电反复验证,直到数据分毫不差。” 这种执着源于一次教训。初入工地时,他按图放线后,一位老工长凭经验指出了一处不易察觉的高程偏差,避免了一次返工。这件事让他深刻认识到:现场每一双眼睛都是老师,一线经验与书本知识同等重要。 凭借这股钻研精神,薛城志很快脱颖而出。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放线技术,更深究每个点位与角度背后的原理。每日记录心得疑问的施工日志,更成为他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宝贵习惯。 这份对基础的坚守,成为他日后应对复杂挑战的底气。正如他在论文中写到的:“工程质量始于毫末,成于每一个细节的坚守。”这段扎根一线的岁月,如同一场漫长的奠基礼,铸就了他受用终身的职业品格,对精确的敬畏,对平凡的耐心。 在异国他乡挑战不可能 2011年,薛城志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参与坦桑尼亚塔波拉公路工程建设。 热浪裹挟着尘土扑面而来。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物资匮乏,这些困难远比想象中更具体。最棘手的是与当地工人的沟通,他说的他们听不懂,他们说的他更不明白。 “那段时间,我成了‘手语大师’。比划半天,对方还是一脸茫然。那种无力感,至今记忆犹新。”薛城志笑着说。 面对沟通壁垒,这个中国年轻人选择了最朴素的应对方式:学习。一本工程英语手册被他翻得起了毛边,每天工余时间,他都拉着翻译学习到深夜。从最简单的“excavation”(开挖)到复杂的施工流程表达,他一个词一个词地啃,一句话一句话地练。渐渐地,他不仅能准确下达指令,还能进行技术交流。 真正的考验接踵而至。塔波拉公路市区段施工时,按图开挖后出现严重渗水,地下水不断上涌,工程被迫停滞。现场工程师们争论不休,有人主张加大排水,有人建议修改设计。 薛城志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一头扎进现场。他连续三天在泥泞中勘查,测量数据、分析土质、观察水流规律,最终提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方案:放弃开挖,改为填方。 “这等于推翻了原设计!”质疑声随之而来。 薛城志不慌不忙地拿出厚厚一沓勘查记录和计算数据:“地下水位比设计高出两米,继续开挖只会事倍功半。改为填方,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一劳永逸。”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论证说服了大家。方案实施后,渗水问题迎刃而解,这个年轻中国工程师用专业赢得了尊重。 六年的非洲历练,见证了薛城志从专业技术人才到综合管理者的完美蜕变。2015年担任卢旺达鲁本盖拉公路项目施工队长时,他扎根土方施工一线,组织技术培训,严格把控分层厚度与边坡修整等关键工序。2018年晋升项目管理部经理助理后,他着力构建自检体系,以“严”字当头强化过程管控。2019年担任鲁本盖拉-朗布拉公路项目生产副经理期间,他统筹全局,创造性地提出利用旧路级配碎石的方案,实现了降本增效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回首海外岁月,薛城志感慨道:“在海外,我们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人心。要在陌生环境中寻找出路,在文化差异中建立信任,在重重困难中凝聚团队。”这段特殊经历让他在专业技术上实现突破,在管理理念上完成升华,为日后承担更大责任奠定了坚实基础。 要永远保持实干和创新精神 2022年,薛城志回国后立即投入到济南起步区比亚迪变电站外线工程的建设中。这项工程工期仅45天,又遭遇连续暴雨,施工现场泥泞不堪,机械设备运转困难,工人作业效率大幅降低。 面对严峻挑战,薛城志展现出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他迅速组织团队研究制定应对方案,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科学的昼夜轮班作业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他坚持靠前指挥,白天协调资源解决突发问题,夜晚坚守一线确保每个环节严格受控。 在项目攻坚的关键阶段,一处刚完成开挖的管沟区段因持续雨水浸泡出现土体松动。 值班队长急得直跳脚:“薛工,怎么办?要不明天再处理?” 薛城志深知这一区段的施工进度将直接影响后续整体工序的推进。那个夜晚,他和工人们一起,硬是用双手清除了淤泥,加固了边坡。当黎明来临,管沟恢复如初,所有人都成了泥人,但每个人的眼睛都是亮的。 最终,该项目不仅按期完成,还比原计划提前15天,获得业主单位的高度评价。这一成功实践为他赢得了市政集团“黄河杯”劳动竞赛优秀员工称号。 在随后的新能源二期项目中,他的系统思维得到更充分展现。面对复杂的管线迁改和紧张工期,他创造性地提出“平行作业、立体施工”方案,将串行工序改为并行,工期缩短了三分之一。 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对新技术的探索。在编写《水平定向钻拉管施工工法》时,他不仅总结成熟经验,还大胆提出多项改进建议。这些创新在后来的施工中被证明极具价值,为企业创造了可观效益。 “技术需要沉淀,思维更要创新。”薛城志经常与团队成员分享这一理念。在他看来,新时代的工程管理者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更要具备前瞻性的系统思维和持续创新能力。正是这种理念,推动着他在每个项目中不断突破,实现新的超越。 十五载春华秋实,薛城志的成长轨迹印证着“向下扎根,向上绽放”的朴素真理。从黄山项目的严谨求实,到非洲工程的担当作为,再到济南项目的创新突破,他始终将根基深扎于实践沃土,在每一个岗位上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如今,他依然坚守在施工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程人的初心。根深方能叶茂,基固始能楼高。薛城志的故事证明:最坚实的成长来自于基层的淬炼,最绚丽的绽放源自于实干的耕耘。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