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进行时” |
||||
|
||||
今年6月是第2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这一主题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项全员参与、责任到人的行动准则。 安全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每个人的责任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意在强调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不论岗位高低、工种类别,安全都不是某个部门或几位安全员的“专属任务”,它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生命健康和项目的稳定运行。能否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不要等到“要我做”才去做,而是要转变为“我要做”的靠前意识和主动作为。 事故从来不是偶然。破损的电线、晃动的防护罩、堵塞的通道、歪斜的标识牌,都可能成为致命隐患。隐患不会因无人察觉而自动消失,唯有及时发现和处置,才能把危险遏制于萌芽。 丢掉侥幸心理,不做表面文章 许多事故发生的背后,往往存在“早就知道”“之前没出事”的侥幸心理。一些人在检查时规规矩矩,一旦检查人员离开便放松警惕,甚至明知违规也照常操作。“就一会儿”“不会出事”的想法,正是事故频发的温床。安全没有“下一次”、生命经不起“试一试”。 安全帽扣紧的是血肉之躯的防线,不是检查合规的摆设,规章制度不是装点门面的形式。近些年,国内外交通、建筑、火灾等领域安全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其中的违规操作、责任缺位问题,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加强过程的监管,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对危险作业进行严格审批和监护,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罚,杜绝形式主义,把“八不伤害、反三违、八安八险”等行为准则贯穿到每一项工作中,确保安全链条无断点,不走过场。 安全管理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安全是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要像使用“放大镜”一样观察每一处细节,及时排查、果断处置。上下班员工是否精神饱满?高处作业是否佩戴安全带?设备有无异常?工器具摆放是否整齐?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体安全状态。 隐患不一定导致事故,但事故背后一定存在隐患。一支随意香烟,可能燃尽所有人员的希望;一次违章操作,可能捅破齐心构筑的安全堡垒;一把锁,锁住的可能是唯一一次生存的机会;一堆杂物,堵住的也许是通往平安的希望;一辆汽车,占用的可能是拯救生命的黄金时间;一人思想疏忽可能让满怀期望“颗粒无收”。安全无小事,安全工作要敢于“小题大做”,从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动作入手,杜绝“差不多”“将就用”的侥幸操作。各班组要加强相互提醒和协作沟通,科学制定方案,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以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等方式,让大家熟知安全逃生出口、路线,熟练掌握避险自救技能。只有每个人都掌握安全知识及技能,成为安全的守护者,才能真正拥有“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愿景,真正做到“人人找隐患,人人能应急”。 安全演练常态化,应急准备不放松 项目部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组织开展消防演练、交通安全培训、应急逃生宣传等系列活动,向职工及周边社区发放避险逃生手册、家庭应急包,切实增强公众的应急能力与安全意识。同时,围绕营地食堂、职工宿舍、油库、仓库等重点区域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对查出的问题立即制定措施、限期整改。认真研读、落实公司文件精神,通过“人、机、料、环、法”五要素的逐项梳理,强化体系建设,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安全,是最好的团结。安全工作离不开全体员工的支持与配合。发现问题要敢于说“不”;发现隐患要果断处置。当车辆出现故障,就要停下来检查;当施工扬尘严重,就要及时洒水降尘;当发现员工未戴防护用品,就要立即提醒制止。 “有隐患不一定出事故,但事故背后一定有隐患。”我们必须丢掉模棱两可的态度,以“斩钉截铁”的作风严守每一条安全底线。各部门通力协作、提前谋划,做好人员培训、设备保养、现场布置,共同筑牢安全防线。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我们要把隐患排查、整改治理、教育演练做深做细,把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中,在查找隐患、做好治理整改中把职责摆进去、把安全稳定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严于一切的位置,让应急保障能力持续提升,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让我们人人争当“安全员”,让应急成就安全,让安全成为习惯,让习惯把我们变得安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将“讲安全、会应急”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场景,让安全成为一种行为自觉、一种工作习惯、一种企业文化。牢记“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的使命与责任。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