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故事】丈量世界的足迹 |
||||
|
||||
|
在许多人眼中,海外工作或许充满未知与挑战,但对于从事工程测量行业的卫学捷而言,五年间辗转利比亚、乌兹别克斯坦、波兰三国的经历,更像是一场用专业与坚持书写的成长之旅。 从初涉海外的青涩,到独当一面的沉稳,每一段旅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用测量仪记录着海外项目的点滴,也用脚步丈量着属于建设者的责任与荣光。 2010年,刚完成入职培训的卫学捷,怀揣着对未来工作的憧憬,登上了前往利比亚的航班,他被分配到当地的房建项目,初到异国,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气候不适接踵而至,他跟着前辈学习当地语言,熟悉项目流程,白天顶着烈日在工地校准数据,夜晚在宿舍整理测量报告,三个月的时间里,他逐渐适应了海外工作的节奏,也对即将展开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 然而当地局势却突然发生变化,面对突发情况,公司第一时间做好安排,他没有慌乱,与同事们一起做好撤离前的准备工作同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中国政府决定启动撤侨行动,将在利比亚的三万中国公民全部接回国内。很快,三架伊尔-76 运输机降落在利比亚境内,但由于撤离人员较多,交通资源紧张,他们需要乘坐半挂车前往二百多公里外的塞卜哈机场。 那是一段终生难忘的旅程。大家挤在车厢里,饿了就啃几口随身携带的面包,困了便在颠簸的路上靠一会儿,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抵达机场,随后被转移至南苏丹,在南苏丹等待的两天里,看着身边同样经历了撤离的同胞,感受着祖国带来的安全感,当最终踏上回国包机,飞机起飞的那一刻,他望着窗外渐渐变小的地面,心中满是感动。 这次利比亚撤侨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祖国”二字的重量,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海外继续为国家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对工程事业的热爱让他再次选择踏上海外征程,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乌兹别克斯坦。相较于利比亚,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作环境更为稳定,这也让他能够更专注地投入到测量工作中,为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他常常需要在烈日下反复核对仪器参数,在崎岖的工地上来回奔波,有时为了获取一个关键数据,甚至要加班到深夜,但他从没有抱怨过,反而将每一次挑战都视为提升自己的机会,通过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作实践,他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积累了更为丰富的海外项目经验,也为后续参与更复杂的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让卫学捷在专业领域实现突破的,是随后参与的波兰弗罗茨瓦夫防洪项目,这个项目意义非凡,它是中国公司在欧洲市场的第一个项目,不仅关乎着公司的海外形象,也承载着中国建设企业打开欧洲市场的期望。项目中最关键的环节便是河道治理,此次河道治理的土方量高达几百万方,而且土方分类极为详细,不同类型的土方在后续处理和利用上有着严格的区别,这就对测量和计算的准确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任何一点误差都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 面对如此高难度的挑战,他没有丝毫懈怠。为了获取精准的河道数据,他和项目人员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测深仪与GPS配合测量船的方式进行作业。测量工作启动后,他们便开启了“连轴转”的模式,每天天不亮,他们就登上测量船,开始沿着河道进行数据采集,测深仪不断向河底发射信号,GPS实时定位船只位置,项目人员则认真记录每一组数据,生怕出现任何差错,河道两岸地形复杂,有时还会遇到恶劣天气,但他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一个月的时间里,卫学捷和项目人员加班加点,走遍了整个河道的每一段,克服了河道环境复杂、天气多变等诸多困难,终于完整获取了整个河道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为后续的土方计算、施工方案制定提供了精准的依据,有效保障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当看到防洪项目顺利推进,河道治理工作按计划有序开展时,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所有的辛苦与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为了值得。 回顾五年的海外工作经历,从利比亚的历练到乌兹别克斯坦的积累,再到波兰项目的突破,卫学捷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不断成长。他说,这段海外旅程教会他最重要的道理,就是“不要急于求成,一步一个脚印,时间不会辜负你的努力”。 如今,无论是面对复杂的测量任务,还是生活中的挑战,他都始终保持着这份沉稳与坚持,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继续在工程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那些在海外留下的足迹,也成了他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