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淮新河畔决胜“430” |
||||
|
||||
4月25日23时,夜幕下的皖北大地茨淮新河畔灯火通明。在安徽公司引江济淮二期工程(水利部分)蚌埠淮南滁州亳州取水口门工程 1 标项目的工地上,随着最后一车素土回填至孙庄一号涵堤防基坑,压路机的轰鸣声渐息,经第三方检测机构现场抽检,压实度、边坡坡度等关键指标均达设计值,项目负责人王广府的对讲机里传来捷报:“报告经理,孙庄一号涵堤防恢复完成,基坑回填全部达标!”这一刻,比原定节点提前了整整五天。欢呼声、掌声与机械的余音交织,宣告了这场汛前攻坚战的胜利。这一节点突破不仅为茨淮新河安全度汛筑牢屏障,更实现了堤顶临时导行提前恢复通行,保障了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与防汛应急需求。 迎战汛期 筑牢安全屏障 引江济淮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承载着“南水北调、江淮互通”的战略使命。引江济淮二期工程任务是在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基础上,以城乡供水为主,结合灌溉补水,为区域应对供水安全风险、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分为输水干线、骨干供水二大版块。引江济淮二期工程(水利部分)是引江济淮工程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工程等别为Ⅰ等、工程规模为大(1)型。 作为二期工程的核心部分,工程涉及新桥水厂取水口门工程、山南水厂取水口门工程、怀远城西水厂工程、亳州古井水厂分水口门工程。 2023年底,安徽公司以“电建铁军”之名中标该项目,合同工期仅18个月。2025年4月30日前完成水工建筑物基坑回填及孙庄一号涵茨淮新河堤防恢复,这个“430节点”被视为安全度汛的“生命线”。然而,横跨三市四地、涉及四大水厂的复杂布局,加之水下作业、穿堤施工等“硬骨头”,让这场战役一开始便充满硝烟。 项目经理王广府在首次动员会上掷地有声:“这不是普通工程,是政治任务!早一天通水,皖北百姓就早一天受益!我们一定要完成今年的430任务,来确保茨淮新河今年的度汛工作顺利进行!” 难题下的“极限挑战” “200公里的管理半径”是项目的最大难点。项目涵盖蚌埠新桥水厂、淮南山南水厂、怀远城西水厂及亳州古井水厂四大标段,施工点位横跨三市,最远距离达200公里,分散施工,管理难度大。材料运输、设备调度、人员调配如同“走钢丝”,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工期延误。 “茨淮新河的生态保卫战的穿堤施工”既要确保涵洞结构稳固,又要避免对堤防防洪能力造成破坏。施工中一旦渗水或沉降超标,将直接威胁沿岸数十万居民安全。 “每个难题都像一座山,但我们得把它们凿穿!”总工程师刘兴峰在工程日志中写道。 项目部将工程划分为淮南、亳州、怀远、蚌埠四大工区,租用当地闲置办公楼设立前线指挥部,实现“一区一策、精准管控”。每日清晨6点,各工区负责人通过视频会议汇报进度,物资设备按需跨区调拨。彻底实现了“合纵连横”,四工区联动作战。 “各工区晚上9点开会!”项目各工区进度群里这样的消息是常见的,为了精准把控430节点的完成情况和各工区的进度,几乎每天都要总结一次,这样有问题汇报问题,有难度就找对方法,全项目部拧成一股绳,冲刺节点目标。 “人停机不停,车轮子要跑出火星!”商务副经理夏谦笑称。 精细管控 攻克技术难点 孙庄一号涵堤防位于茨淮新河左岸,是区域防洪体系的重要一环。根据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堤防恢复工程须在5月1日汛期前具备挡水条件,并同步恢复堤顶防汛道路畅通。 面对工期紧、任务重、地质条件复杂等多重挑战,项目部以“汛期就是命令”为行动纲领,科学倒排工期,将原定25天的施工周期压缩至20天,并创新采用“分层碾压+精准碾压”工艺,投入挖掘机、振动压路机、冲击夯等设备13余台,24小时轮班作业,总历时20天,累计完成土方回填25372立方米,分层碾压34层,取样检测46次,压实度检测合格率100%。 施工中,项目团队严格控制每层回填厚度不超过30厘米,通过环刀法实时检测压实度,确保回填土体密实度≥95%,有效提升堤防抗渗性与稳定性。 “堤防恢复不仅要‘快’,更要‘稳’。”技术部卢阳旭介绍,由于基坑紧邻茨淮新河主河道,地下水位高且土质含沙量较大,若回填不实易引发渗透破坏,威胁度汛安全。为此,项目部联合检测单位优化施工方案,测定最优含水率,最终采用控制回填含水率+分区碾压的方式,增强土体抗剪强度,保障回填土密实可靠。 民生优先 畅通防汛通道 面对连绵阴雨,项目部增配10台大功率抽水泵,将“泥潭”变为干燥作业面。工人分两班24小时轮换,雨天安装调试闸门、晴天抢攻水工结构物及土方作业。 “农民工兄弟”老周,是一位钢筋丛中的父亲,他的家乡就在工区边上,来自亳州的钢筋工老周,为赶工连续两个月没回家。妻子带着5岁儿子来工地探亲时,他正跪在涵洞内绑扎钢筋,工服上沾满泥浆。“爸爸,你咋像只泥猴子?”儿子的童言让这个硬汉瞬间泪崩。他偷偷把全家福塞进安全帽内衬:“等通水那天,我要带娃看看他爹建的工程!” “有次雨夜,老周和三个伙计佝偻着身子在备好的回填土料上铺防水布,浑身湿透,愣是没人喊累。”安全总监孟岩红着眼眶回忆。 堤防修复虽说工艺简单,但安全、生态要求高。如何掌握堤防修复的“绿色密码”这也需要反复琢磨。 作为项目安全总监,孟岩每天往返四个工区巡查200公里。一次例行检查中,他发现怀远工区基坑边坡出现裂缝,立即叫停施工,组织人员连夜加固。 “裂缝虽小,但下面就是茨淮新河,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他的果断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 “真好呀!堤防恢复后,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当地村民老陈指着新发芽的草坡感慨。 作为连接沿线3个乡镇、8个行政村的主要通道,孙庄堤顶的提前恢复直接惠及2万余名群众。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随着堤顶的提前恢复到预定高程,项目部也开辟临时导行路,并增设交通协管员引导车辆。兰桥镇镇长许赛军表示:“路通了,春耕物资运输和日常出行都方便多了,汛期巡防心里也更踏实。” 央企担当 护航江淮安澜 项目经理王广府表示,此次节点突破是央企服务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下一步,项目部将抢抓汛前黄金期,全面推进取水口门山南工区和新桥工区闸门安装及土方回填,确保所有工区5月前具备防汛条件,为皖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茨淮新河流域防洪安全提供双重保障。 夕阳下,新中国最长的人工运河“茨淮新河”波光与星罗棋布的管网交织成画。安徽公司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远未结束,但铁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因为他们的身后,是生生不息的皖北大地,是千家万户拧开水龙头的笑脸。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