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工程“百事通” |
|||||
|
|||||
清晨六点的黑土地还笼罩着薄雾,张帆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工装裤沾满露水,手中的全站仪精准测量每一寸土地,为项目绘制出最精准的蓝图。在绥化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冬季抢收料的紧张阶段,他克服严寒,奔波于各个料场之间,确保施工材料与进度双达标。 “工程管理就像交响乐指挥,要听得懂每件乐器的音色。”这是张帆常挂在嘴边的话。从长沙雨花PPP项目到绥化市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五年间,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完成了从施工员到工程管理部核心骨干的蜕变。 构建多样化的知识图谱 打开张帆的办公电脑,10多个分类清晰的文件夹见证着他的学习轨迹。《施工技术规范》《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施工图》《BIM基础应用》……每一份文件都记录着他对工程管理领域的深入探索与不懈追求。 在他的办公室桌上,泛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里夹着五颜六色的便签,书脊处贴着“涵洞施工”“生产路结构层”等分类标签,这些便签,是他无数次翻阅、思考、总结的印记。 面对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张帆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利用一切利用的时间,深入钻研专业规范。午休时,他对着规范反复琢磨;下班后,同事们陆续离开,他还在灯光下对照实际项目案例,将规范中的条款一一剖析。每一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在规范里寻找答案,在便签上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他对规范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应用也越来越得心应手。项目负责人感叹:“这个年轻人对规范的熟悉程度,简直达到了如指掌的地步。” 事实上,他不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规范与实际施工情况灵活对接,不断提炼出更高效、更实用的管理方法。 在2023年的项目施工中,为确保测量的精准度,张帆独自扛着仪器,深入现场,夜以继日地收集、研究数据。在对比分析数据时,规范就像是他手中的“指南针”,帮助他判断数据是否合理、测量方法是否得当。遇到与规范要求有偏差的数据,他会反复核查,重新测量,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细节。最终,凭借着对规范的深入理解和严格执行,他得出了准确的测量结果,为项目后续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项目总工回想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说:“张帆真是个拼命三郎,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棘手,但他硬是靠着一股韧劲,把难题给啃下来了。他的专业精神和责任心,真的让人佩服。” 编织创新的“技术网” 在张帆的工程日志里,密密麻麻的记录中常能见到“为什么不能……”的思考印记。对于每一个施工环节,他都不仅仅满足于知其然,更追求知其所以然。面对传统施工方法中的瓶颈与局限,他总是怀揣着打破常规的勇气,不断地质疑现状,探索更优解。 针对侵蚀沟治理中传统柳编护坡存活率低的难题,通过相关专业书籍的阅读以及多方取经,张帆创新性地提出了“秸秆+”的护坡方案,将秸秆深埋技术与植物根系固土法结合,使侵蚀沟植被覆盖率有效提升了一大截;在农道桥施工期间,他发现传统施工方法存在效率不高、成本偏高的问题。于是,他深入研究,结合自己大学掌握的土木专业知识,提出利用废旧混凝土块作为桥台回填料,既降低了造价又减少建筑垃圾产生。 “每个施工难点都是创新的跳板。”这是他在技术交底会上常说的话。在慧五村生产路建设中,张帆发现设计图纸的4米路宽会占用耕地,于是连夜绘制调整方案:通过联系设计优化路肩结构,将路面缩减至3.5米却不影响农机通行,“窄路面、优结构”模式,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广泛赞扬。 在项目同事眼中,张帆的笔记本电脑就像“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库”:从施工技巧到设备选型,从成本控制到质量监控,应有尽有。每当遇到难题,大家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找张帆的笔记本寻求答案。而他,也总是乐于分享,耐心地为同事们讲解每一个方案背后的原理和实施步骤。 在他的带动下,整个项目团队的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不仅如此,张帆还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新技术、新工艺,不断为团队带来新的惊喜。他的这种善思、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项目生产协调会上总能一针见血指出症结所在。 锻造“管理之剑” 深夜的工程部办公室,常能看见张帆对照着进度计划表,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勾画着各专业界面衔接点。“生产路施工进度提前2天,需要调整材料进场计划;侵蚀沟削坡必须抢在冻融交替窗口期完成,得增派施工机械……” 节后复工以来,项目多工区同时开展作业。为化解施工冲突,他像钉子一般“钉”在现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成了他记录施工要点的“百宝书”。不同型号的挖机其作业半径是多少?不同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如何?开挖宽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这些细节的精准把控,确保了施工进度的顺利推进。 “真正的工程管理,要像中医把脉般综合调理。”三月春融期,张帆在生产路旁“望闻问切”。他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细节,从路槽的开挖深度到道路的平整度,从设备的运行状态到工人的操作规范,无一不纳入他的考量范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综合管理”的真谛。 如今的张帆依然保持着随时记录的良好习惯:反光马甲里总夹着便签本,随时记录现场发现的问题;手机备忘录里分门别类存着各个专业规范要点;办公桌上翻旧的各类专业书籍,书页间飘动的便签像彩蝶般记载着思考的轨迹。 正如他常说的:“工程人应该像混凝土一样,把不同专业的‘骨料’凝聚成坚固的整体。”在张帆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建设者最动人的模样。 张帆夜晚在现场进行收料、测量方量工作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