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丈量青春,筑梦山河 |
|||||
|
|||||
清晨五点,天边泛起鱼肚白。安徽芜湖市竹港泵站工地上,一个身影已扛着三脚架和全站仪,踏着露水走向施工区。他是刘枝良,安徽公司一名“90后”技术员。从实习生到技术部主任,他用六年时间,在测量仪器与钢筋混凝土之间,丈量出一条青年奋斗者的成长轨迹。 从“四勤”新人到测量尖兵 2017年夏天,刘枝良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安庆外环西路项目。外环西路是深挖高填方道路,最大挖深33米,最大填方高度11米,土石方开挖回填方量大。作为测量员,他每天要扛着几十斤的仪器,在泥泞的工地上反复校准坐标、复核数据。 “勤看、勤问、勤学、勤动”——这是他的第一位师傅教给他的法则。为了吃透图纸,他常常加班到深夜,把不懂的地方标注成册,第二天追着前辈请教。一次,项目因地质复杂导致测量误差,他连续三天泡在现场,最终用“分段测量+动态校准”的方法解决了难题。“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技术不仅是数据,更是责任。”刘枝良回忆道。 2018年7月,他调任引江济淮工程J006-1标项目。河渠长5公里,土石方开挖量大,三个弃渣场位置分散。项目前期,刘枝良学习掌握了奥维互动地图与CAD无缝对接技术,将本工程渠道及弃渣场CAD平面位置图导入奥维地图中,现场施工人员只要在手机上下载奥维地图app软件,即可利用奥维地图的GPS实时定位系统将渠道与弃渣场平面位置信息显示在手机上,相比较工程前期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机械设备等,利用已经非常普及的手机,可更加快速有效地完成前期场地布置、征地红线内障碍物排查等工作,为项目节约了施工成本。 “过去找点位要带图纸跑断腿,现在手机实时定位,效率提升50%!”这项举措不仅节省了成本,更让他意识到:青年人的创新思维,就是工程提质增效的“加速器”。 山河为证的青春坐标 2021年冬,彼时的刘枝良在引江济巢X001-1标项目已经成长为测量队长。他带领团队,扛着仪器在长江边上走了一遍又一遍。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凛冽的穿堂风在基坑底部形成“风洞效应”,三脚架在狂风中摇晃如醉汉。刘枝良用身体压住脚架支腿,“人肉配重块”的土办法,测量器械稳稳地扎在那里,他的测量数据也总是误差很小,这也让他收获了“基坑秤砣”的外号。 他的跟班小张至今仍记得一个画面。新年的第一天,脸上仍残留着过年气息的年轻人就已经抱着笔记本电脑出现在数十米高的水位观测井上。呼出的白气出口成霜,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操作电脑遥控全站仪进行观测工作。 这种近乎偏执的精准,源于刚入行时的教训。在安庆项目,因误读了一个小数点,他师傅及时发现,避免了返工。但他还是把自己关在仪器室整晚未眠。 “测量员笔下的每个数字,都是工程的生死线。”如今他的工具箱里,始终放着那页泛黄的错误记录单。 2022年夏季,刘枝良又辗转来到霍邱项目,皖北天气多变,冷不丁就会被一场大暴雨打身上措手不及。雨水模糊了镜头,他脱下雨衣罩住仪器。“全站仪和数据比我金贵!”他事后开玩笑,却藏不住脸上的疲惫。 六年测量生涯,刘枝良走坏了8双劳保鞋,磨破了4套反光背心。他的手机相册里没有自拍,却存着上千张标桩定位图和工程数据;微信步数常年霸榜,最高纪录是江济淮工程J006-1标项目的单日3万多步。 专利背后的“工匠精神” 2023年,刘枝良担任芜湖竹港泵站EPC项目技术部主任。这个重点工程对质量管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他充分利用“智能监控系统”,将施工现场的摄像头与桩机传感器联动,实时上传数据至云端。 “过去检查桩基垂直度得靠人工盯守,现在系统自动报警,误差超过2毫米立即停机调整。”他自豪地介绍着他们工地上的“鹰眼”。 竹港泵站主体竣工那天,刘枝良站在封闭堤上遥控着无人机进行拍摄。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脚下纵横的测量网格重叠。 “工地是最好的实验室。青年工程师要敢于把‘异想天开’变成‘脚踏实地’。”对于技术创新,他有自己的理解 。 翻开刘枝良的履历,他参与的“提高泵站钢筋直螺纹丝头一次验收合格率”获水利工程优秀质量管理小组Ⅰ类成果;“提高临江泵站水泥土搅拌桩成桩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获水利工程优秀质量管理小组Ⅲ类成果。“一种通用截渗墙刷壁器”更是获得国家专利。他个人先后获评“江淮杯”劳动竞赛月度优秀员工、公司质量管理先进个人,公司优秀共青团员。 “这些荣誉是激励,更是鞭策。青年人的价值,应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他说。 傍晚的竹港泵站工地,夕阳为钢铁森林镀上一层金边。刘枝良站在刚刚验收的泵房前,打开手机相册——从安庆外环西路的泥泞土坡,到引江济淮的百里长渠和公司最大的在建泵站凤凰颈泵站项目,再到眼前这座智能化泵站,六年间的数千张照片,记录着他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有人问,天天和测量仪打交道不枯燥吗?我说,每一组数据都是工程的‘生命线’,我能做的只有精益求精。”他望向远方正在崛起的城市轮廓,语气坚定,“我们这代青年,生逢盛世,更要以技术为笔,在祖国大地写下属于奋斗者的诗行。” 刘枝良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工程人的缩影。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用智慧赋能传统行业,用担当诠释青春本色。 正如他笔记本扉页上写的那句话:“青年力,当以奋斗为舟,以创新为帆,驶向时代的星辰大海。”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