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诞生记” |
|||||
|
|||||
|
当城市需要疏通脉络,田野渴望灌溉甘霖,生态期盼清水护航,容城截洪渠三期泵站便在规划图纸上有了最初的轮廓。 未雨绸缪 精准筹备 建设的序幕拉开时,项目团队带着全站仪踏遍了工地的每一寸土地,阳光把仪器的影子拉得很长。 我和曹宗淞蹲在地上,眼睛紧紧盯着全站仪的屏幕,仔细核对每一个数据。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滴落在干燥的土地上,瞬间消失不见,但我们却丝毫不敢有半点马虎,每确定一个坐标,我们都会相视一笑,对未来充满期待。 夜幕降临,容城县的灯光逐渐亮起。在图纸会审的会议室里,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围坐在一起,从水泵安装的角度到混凝土浇筑的温度控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要掰开揉碎了琢磨,直到找出最稳妥的方案,会议室的灯光亮到了深夜。 “三通一平”的工地上,材料堆放区、加工区、办公区规划有序,钢筋、水泥、水泵设备陆续进场,经严格检验后静待“登场”。这一切筹备,都是为了让每一份初心都能稳稳扎根大地。 深扎大地,筑牢根基 基坑开挖的那天,挖掘机巨大的轰鸣声在工地上回荡,震得地面微微发麻,仿佛在宣告着工程的正式开始。只见挖掘机那粗壮的机械臂高高扬起,又迅速落下,一斗斗的泥土被挖起,扬起一片尘土。 操作挖掘机的师傅眼神专注地盯着前方,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机械臂的动作。旁边的助手不停地打着手势,大声喊道:“律师傅,再往左一点,注意别碰到边坡!” 老律回应道:“放心吧,我心里有数,这基坑的每一寸开挖都关系着后续的工程,可不能马虎。” 随着挖掘的深入,当挖到距离基底还有20厘米时,挖掘机停了下来。这最后的20厘米保护层,将由人工进行清理。工人们拿着铁锹和锄头,弯着腰,一点点地将泥土清理出来。他们的动作轻柔而细致,生怕碰坏了下方的土层。 打地基时,直径600毫米的水泥搅拌桩一根根扎进土里,1米的间距排得密密麻麻,大家开玩笑说,这是给大地植入“钢筋铁骨”。50厘米厚的水泥碎石土垫层,被压路机碾得结结实实,再铺设混凝土垫层,基础的强度一天比一天高。 钢筋绑扎现场,工人们弯着腰,把钢筋按设计间距摆得整整齐齐,保护层厚度差一丝都不行;模板安装得严丝合缝,连缝隙都要用胶带封好,就为了给后续的混凝土浇筑打造完美的“模具”。当第一方混凝土缓缓注入,振捣棒的轰鸣声中,项目团队的成员们围在一旁,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自豪。泵站的“根基之魂”终于铸就了。 建设中的截洪渠三期泵站 钢骨塑形,主体崛起 基础验收合格的那天,整个项目团队都松了口气,紧接着,主体结构施工的硬仗就来了。泵房建设中,脚手架像阶梯一样层层搭建,模板与钢筋交织在一起,渐渐勾勒出泵房的轮廓。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是个难题,技术团队选用低水化热水泥,还在混凝土里预埋了测温线,24小时监控温度,就怕出现裂缝。 主泵房长29.10米、宽29.85米、高28.9米,水工部分15.5米,这样的体量浇筑起来容不得半点差错。我们提前和混凝土站对接,备料、生产、运输、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确保混凝土能连续供应。 浇筑时间跨度大,项目团队就合理调整班组,实行轮班制,不让工人疲劳作业;晚上施工,专业电工守着照明设施,把工地照得像白天一样亮。班前教育从不落下,质量和安全要点反复强调,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肩上扛着的是责任。当3200立方米混凝土完美成型,看着泵房一点点“长高”,我们心里的自豪劲儿,比什么都甜。 装上“心脏”,赋予生机 如果说主体结构是泵站的“躯体”,那机电设备就是它的“心脏”和“神经”,赋予泵站生命与活力。 设备安装前,技术团队拿着尺子反复测量设备基础的尺寸和标高,差一毫米都要重新调整。开箱检查时,像对待宝贝一样,逐一核对水泵、电机的型号,确认附件和随机文件齐全无损。拦污栅、启闭机等辅助设施早早就位,就等着给泵站装上“心脏”。 接下来,便是紧张的机电设备安装工作。工人们按照安装图纸和操作规程,小心翼翼地将水泵、电机等设备吊运到指定位置。他们相互配合,喊着整齐的口号,缓缓移动设备,确保设备准确就位。在安装过程中,每一个螺丝的拧紧、每一个部件的连接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查和确认,确保设备安装牢固、稳定。 与此同时,技术团队正在讨论配套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细节。会议室里,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地交流着。等到调试完成,这颗“心脏”就能跳动起来,泵站也就能真正“活”起来了。 碧水长流,赋能时代 从一张张蓝图到拔地而起的生态枢纽,截洪渠三期泵站项目团队用测量仪的精准、混凝土的坚韧、电机的轰鸣,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属于电建人的故事。每一道焊缝的严密,每一次调试的精准,每一场坚守的执着,终将化作汩汩清流,它会疏通城市的脉络,滋养田野的禾苗,守护河流的生态,成为时代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 看着即将通水的泵站,我们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因为这汪清水,将带着我们的初心,流向更远的未来。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