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故事】跨越语言的红土勋章 |
|||||
|
|||||
当飞机降落在完全陌生的非洲东部,舷窗外的红土像被烈日烧熔的琥珀,在肯尼亚的热带草原气候中泛着微光。 计有慧攥着行李箱拉杆站在入境大厅,耳边混杂着斯瓦希里语的卷舌音与英语的顿挫,小计同志默默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那时的他不会想到,接下来九个月的肯尼亚岁月,会像内罗毕市场里的彩色蜡染布,在预设的灰白底色上染出始料未及的斑斓。 内罗毕的第一课 落地那天的记忆仍清晰如昨,语言不通像层磨砂玻璃,让眼前的世界变得模糊,但除此之外,计有慧竟没有太多需要刻意适应的地方。从飞机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有前辈全程陪伴指引,无论是办理落地手续、熟悉周边环境,还是了解工作流程,都有公司前辈细致地带领着他一步步完成,这种被妥善安排的状态,让他初到异地也从没有陷入过手足无措的境地。 进入工作岗位后,公司前辈们也会耐心讲解工作中的细节,提醒需要注意的事项,遇到不熟悉的环节时,他总能及时得到清晰的指导。在这样的节奏里,陌生感被迅速冲淡,他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项目的具体工作内容上,不知不觉间便融入了新的工作环境,顺利进入了稳定的工作状态。 偏见与热情的碰撞 小计说:“在海外的九个月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走进非洲的当地市场,当时我攥着钱包的手一直紧张得冒汗。” 在出国前,计有慧所了解到的非洲是贫穷、落后且充满危险的。这让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偏见和恐惧。然而,当小计真正走进非洲市场,此起彼伏的招呼声撞碎了所有预设——“你好!”“欢迎!”带着浓重口音的中文,竟从肤色黝黑的摊主口中接连冒出。他愣在原地,看着其中一个异国商贩举着一串水果,用生硬却清晰的语调说:“五块,好吃。”那些简单的词汇像散落的星火,猝不及防地在他心头燎原。原本攥紧的手指渐渐松开,目光掠过挂满彩布的摊位、堆成小山的各种水果、沸腾着热气的铜锅,发现每个摊位前几乎都能听到几句中文碎片,它们或许只是 “便宜”“谢谢” 这样的短词,却像细密的针脚,把陌生与隔阂缝缀成温暖的触感,也让计有慧切实感受到了中文的普及和国家的强大。 阳光穿过棕榈叶的缝隙落在地上,碎成一片跳动的光斑,他忽然明白,那些传闻里的混乱也许从未真正存在过,是偏见在心头筑起了高墙。而此刻,这些笨拙却真诚的中文问候,正像一双双温暖的手,轻轻推倒了那堵墙,让两种文化在叫卖声中相互交融。 内罗毕风光 在语言迷宫中蹚出通途 在国外项目的工程部任职期间,计有慧主要分管现场土方施工。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工作的推进离不开方法的积累与经验的沉淀,他始终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牵引,依托具体岗位实践提升专业能力,通过细致观察施工环节、反复摸索技术要点、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并结合现场实践锻炼,他得以快速适应工作节奏,高效完成领导给予的各项任务。与此同时,他深知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补充与他人的指导。遇到专业难题时,他会主动查阅专业书籍寻求理论支持;对于实操中的疑问,也会虚心向同事请教,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掌握实用技巧。在现场负责人的悉心指导下,他逐步熟悉了工作的整体情况,找准了工作推进的切入点,清晰把握了各项工作的基本层次,对外业调查的流程和资料整理的规范也愈发熟练,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在内业处理方面,得益于同事的耐心指引,他的业务能力也实现了新的突破,专业知识的覆盖面不断拓宽。 不过,计有慧毕竟是首次在国外环境开展施工,难免会遭遇各种状况,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与当地雇员的沟通问题。当地主要使用英语和斯瓦希里语,所以小计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使用英语,还要学习当地的语言,而雇员的发音还夹杂着方言,这导致他在沟通中时常出现理解偏差。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从雇员中挑选出一位工头,由他与工头用英语沟通,再由工头向其他雇员传达指令,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化解了交流中的障碍,保障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计有慧与外国友人合作施工 打破预设遇见新的自己 回望海外工作的岁月,小计说:“最大的感悟就是‘打破预设’,以前总觉得很多事情‘就该是这样’,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里才发现,文化、思维、做事方式有太多可能性。比如和当地同事合作,一开始会因为沟通习惯闹小误会,但磨合久了反而学会了用更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段旅程对于计有慧来说,更像一面棱镜,照见了 “自己是谁” 的清晰轮廓。在异乡的语境里,文化的底色反而愈发鲜明,也让他真正懂得:差异从无高下,不过是各自土壤里长出的不同风景。如今每逢遇事,他也总会下意识回忆起海外的应对经验,那些被推着走出舒适区的时刻,那些在陌生里跌撞着生长的日子,早已悄悄凝结成现在对抗未知的底气。原来,所有在异乡经历的碰撞与重塑,最终都成了滋养生命的养分,让他在回望时,能看见一个比出发时更丰盈的自己。 红土会褪色,记忆却永远鲜活。内罗毕的星光曾照亮他异乡的路,跨越语言所沉淀下的红土勋章,终将指引他走向更远的前方。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