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筑基稳推进 聚力攻坚保目标 |
||||
|
||||
日前,安徽公司引江济淮取水口门项目经历持续大风和强降水恶劣天气后,施工现场可能面临设备安全隐患、水位上涨、临时围挡倒塌等挑战。为保障工程建设安全有序推进,项目部以“零隐患、零事故”为目标,迅速层层压实安全责任,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到心,锻造安全“主力军” 项目部将安全教育作为“第一道工序”,通过“靶向培训+案例警示”,推动安全意识深植人心。 “复工以来,累计开展专项培训7场,覆盖118人次,考核通过率100%,实现人人持证上岗。”在项目部安全教育中心,安全环保部负责人更新培训台账时说道。 项目部收集近年因恶劣天气引发的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制作《警钟长鸣》警示教育片。在安全培训会上,工友们观看某项目因雨后脚手架基础浸泡导致坍塌的影像后,纷纷倒吸凉气。 “以前总觉得小雨不影响干活,现在看到这些画面,再也不敢冒险了!”工人老赵在讨论环节坦言。 为巩固培训效果,项目部通过“安全三个一”活动营造浓厚氛围。每日利用班前会10分钟开设“安全微课堂”,由班组长结合当日作业内容讲解风险点。在施工现场塔吊作业前,班组长拿撬棍捅捅塔吊基座螺栓,示范松动超过两毫米直接停工等操作,工友们直呼“看得明白、记得牢”;开发“安全答题”小程序,工人每周进行扫码答题活动,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每月举办 “安全警示片”观看活动。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文化长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安全知识、事故案例和防护技能。 责任到人,拧紧安全“责任链” “大风大雨刚停,基坑里还有渗水隐患,控制阀井、流量计井底板混凝土需要养护,所有人按分工立即行动!”项目负责人在安全生产部署会上安排好工作后,便带领安全专班直奔现场。面对极端天气后的复杂施工环境,项目部以“三个强化”为纲,构建“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分级管控”的责任体系,确保安全责任穿透到“最后一米”。 项目部建立“项目经理-分管领导-安全总监-部门/施工队-网格员”五级责任穿透机制,将安全生产责任细化到最小管理单元。整个项目划分一级、二级、三级网格,一级网格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一级网格下划分为三个二级网格,每个二级网格由各工区包保领导负责;每个二级网格下设三级网格,每个三级网格由一名网格员负责。 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牵头构建网格化体系,统筹资源配置与制度设计;两名副经理下沉至输水闸门、深基坑、管线铺设三大战区,包保督导网格运行;安全总监配套制定《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通过“月度考核+红黄牌预警”压实履职责任;各部门负责人将安全职责嵌入业务流程,工程部对6处危大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交底-验收”闭环管控,安全部以及设备部推行“一机一码”智慧巡检;施工队长每日开展“安全晨会+隐患清零”行动,对脚手架搭设、混凝土养护等工序全程旁站;3名网格员佩戴“安全巡查记录仪”扎根一线,运用“查、记、报、跟”四步法精准扫描风险,实现隐患从发现到整改平均不超过4小时。 通过定人、定格、定责,项目部形成“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级级递增”的管理生态,确保每个环节有人抓、每处风险有人管,真正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米”。 排查到点,织密隐患“防控网” “基坑里水位上涨,启动应急方案!”3月4日凌晨,智能监测系统发出警报,应急小组10分钟内完成抽排水作业。项目部以“六项硬措施”为抓手,通过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构建起“全链条、全时段、全要素”的排查整改体系。 在设备进场环节,项目部实行“双审双验”机制,严控风险源头,设备验收“零容忍”,从源头杜绝“带病上岗”。 项目部严格执行“关键人”在岗制度,项目班子成员24小时驻守现场,带头落实“三查三清”机制,按照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网格员每日巡查1次,重点检查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对临时用电、高处作业等高风险工序实施“旁站监督”;推行考核奖罚制度,鼓励工人上报隐患,通过强化督促巡查,织密管控“网格线”;建立“吹哨人”制度,督促项目技术人员值班值守,严格按方案施工,并赋予班组长紧急停工权,一旦发现危险立即撤离人员。“现在发现问题可以直接‘吹哨’,再也不用层层报批了!”技术员小李指着胸前的哨子说道。 引江济淮取水口门项目通过构建“职责清单明界、教育培训强基、隐患查改闭环”三位一体安全管控体系,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为工程推进注入强劲动能。下一步,项目部将持续以“三个强化”为导向,全面落实“六项硬措施”,通过网格化责任包保、数字化风险预警、标准化作业管控等精细化举措,持续夯实本质安全基础,将安全管理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打造新时代基建项目的安全标杆。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