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地下经纬测算青春刻度 |
|||||
|
|||||
|
在盾构隧道的精密世界里,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在盾构隧道的方寸之间,测量数据的精准传递离不开团队的紧密协作;光影之间,这份规划不仅勾勒出个人成长的轨迹,更折射出新时代青年将技术理想融入时代使命的担当。深惠城际1标土建四工区项目测量队曹宁这样的青年,正成为技术攻坚的生力军。 在这场以毫米精度丈量时代跨度的征程中,测量仪器不仅标注着隧道的延伸方向,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以成长为翼、以时代为任的责任答卷。 以务实筑基,以突破为要的青年魄力 曹宁深知直面问题永远是自我突破的第一步,他在日常工作中敏锐捕捉到三大核心痛点,以“啃硬骨头”的魄力推动系统性改进,让“青年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落地生根。 从仪器到应急的三重挑战,测量仪器是工程的“眼睛”,但在日常使用中,细微故障隐患难以及时发现、存放运输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让这双“眼睛”时常蒙上灰尘。而在2024年中的一次地面应急演练中,直接暴露了团队在突发状况下应急响应速度慢、操作熟练度不足的短板,导致掘进工作被迫暂停,成为曹宁心中亟待破解的“硬骨头”。面对这些挑战,曹宁没有止步于“发现问题”,而是带着青年人特有的锐气,推动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针对仪器管理的漏洞,他牵头建立仪器设备故障预警机制,将“事后维修”变为“事前预防”。通过加强日常巡检频次、细化维护保养清单,配合严格的存放运输规范,让每一台仪器都处于“健康监控”状态,从源头降低故障风险。 而对于应急能力的短板,他以应急演练反映的问题为镜鉴,制定详尽的应急测量预案,将可能发生的突发场景细化为具体操作步骤。每月组织测量人员进行的“实战化演练”更是模拟了从地面沉降到管线冲突的各类险情,让团队成员在反复操练中形成肌肉记忆,全年仪器故障率同比下降60%,应急响应速度较之前提升了40%。 曹宁用行动证明,不仅能敏锐发现问题,更能用系统性思维推动改进,让“敢突破、善作为”的魄力,成为工程建设中最亮眼的青春注脚。 以协作为魂,以传承聚力的青年担当 作为测量团队的中坚力量,曹宁始终将“协作”二字刻在工作日常里,从盾构机姿态校准前的参数复核,到隧道轴线偏差的实时分析,他总能第一时间与同事共享测量经验,小到仪器架设的毫米级调平技巧,大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误差修正方案,都毫无保留地融入团队交流中。这种开放式的技术分享,不仅让棘手的测量任务总能高效推进,更在团队里种下了“互学互助”的种子,营造出“数据共研、难题共解”的良性氛围。 当一批批新人加入测量团队,曹宁主动扛起了“传、帮、带”的责任。他没有照搬传统培训手册,而是根据新人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节奏“量体裁衣”,侧重强化盾构机特定坐标系的转换逻辑,补充隧道施工中的动态测量场景应对。在教学方法上,他创新采用“理论-实操-复盘”三步法,在隧道现场手把手演示全站仪操作,从对中整平的基础动作到盾构导向系统的数据录入,逐个环节拆解教学,带着新人分析“为何某次管片拼装会出现5毫米偏差”“如何通过前期数据预判盾构机姿态趋势”。 这种“定制化培训计划+理论实操双轨教学”的模式,让新人快速突破了从“纸上谈兵”到“实战上手”的瓶颈。有新人仅用两周就独立完成了日常测量控制任务,团队新鲜血液的快速成长,不仅缓解了项目高峰期的人员压力,更让测量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实现了阶梯式提升。 以成长为翼,以时代为任的青年视野 对未来的规划清晰如测绳上的刻度,既锚定当下的精度追求,又延伸向行业发展的远方。立足现有工作基础,曹宁计划在未来继续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通过学习优化测量方法与技术手段,他将持续保障盾构施工的测量精度,确保每一段隧道都能按设计要求高质量成型——这背后是他对“隧道生命线”的守护,也是“青年力”中精益求精精神的生动注脚。正如他所言,“测量数据的小数点后第三位,连着隧道的安全与百年工程的质量”,这种对本职工作的极致追求,让“精准”二字有了温度。 曹宁的未来规划中,三个方向层层递进,从“做好一件事”到“突破一件事”再到“带动一群人”,既是个人职业路径的升级,更是青年工程师以技术力量推动行业发展的自觉。这种将“小我”成长融入“大我”使命的格局,正是“青年力,正当时”的最佳诠释。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