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故事】山海连心处 共筑家园梦 |
|||||
|
|||||
2006年初春,刘爱忠第一次出国,登上飞往卡塔尔的航班。临行前,6岁的女儿问他:“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他蹲下身,摸了摸女儿的头,却没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当飞机降落在多哈机场,热浪裹挟着沙尘扑面而来。刘爱忠眯起眼睛,看着窗外白得刺眼的阳光,心中五味杂陈。他迅速调整了情绪,迎接属于他的“海外挑战”。 卡塔尔西海岸 “铁皮蒸笼”里的坚守 卡塔尔路塞尔项目作为当地政府重点关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施工质量和进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在20平方公里的荒漠上,打造一座现代化卫星城。 刘爱忠负责前期的基建工作,每天开着挖掘机在烈日下作业。驾驶室像个铁皮蒸笼,方向盘烫得需要戴手套操作。最难受的是当地的湿热气候,汗水浸透的工作服湿了,又被这热浪烘干,如此反复,衣服上结出一层厚厚的盐渍。 尽管工作环境如此艰苦,但刘爱忠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他心里想着远在国内的女儿,这些思念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爸爸,你真的会开挖掘机吗,挖掘机用英语怎么说呢?”电话里女儿天真的问题让刘爱忠一时语塞,但随即他脸上露出了笑容,轻声说道:“当然啦,爸爸开挖掘机可厉害了,爸爸每天都开着它在沙漠里建新城呢,只是英语怎么说爸爸还要再学一下。” 为了能和女儿多交流学习,他托人从国内带了本《英语图解词典》,白天学单词,晚上就教女儿:“这是excavator(挖掘机),爸爸每天开的。”没想到为了教女儿多认识英文,竟然在工作中也发挥了大作用。有一次,项目来了几位外国技术专家,需要和工人们沟通挖掘机的操作细节和一些技术参数。这时,刘爱忠用自己从《英语图解词典》上学来的单词和简单句式,努力地和专家们交流着。他一边说着“excavator”,一边用手势辅助表达挖掘机的各项功能。虽然交流过程有些磕磕绊绊,但他的努力让沟通得以继续。专家们逐渐明白了工人们的操作情况,也给出专业的建议和指导。这次成功的交流不仅让项目的推进更加顺利,也让刘爱忠在工友们面前有了更多的自信。 2008年春节,已经连着两年没回去过春节的刘爱忠,终于申请了探亲假。这个春节,刘爱忠尽情地享受着与家人团聚的温暖,他带着女儿去公园玩耍,陪妻子一起准备年夜饭,然而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通电话把他又召去了卡塔尔GTC182供水项目,刘爱即刻收拾行囊,踏上了返回卡塔尔的征程。 刘爱忠(中)与项目同事合影 多哈蔬菜批发市场的“行军路线” 卡塔尔GTC182供水项目营地要安置500名中外员工,后勤管理成了大难题。刘爱忠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临危受命,带着6名厨师、20名帮厨和8名营地工,开始了他的“后勤管理之路”。他们不仅要解决500人的一日三餐,还要负责整个营区的清洁维护、物资调配等繁杂工作,工作任务的艰巨程度超乎想象。 “最考验人的是送菜路线问题。”刘爱忠皱着眉回忆着说道。三个营地分布在多哈郊区不同方位,刘爱忠自制了“送菜作战图”:他在图上详细标注出每个营地的具体位置、周边道路状况以及不同时间段的交通流量情况。根据这些信息,他反复模拟送菜车辆的行驶路线,计算出最短且最省时的路径。为了确保送菜路线的可行性,他与送菜司机们一起探讨每一个细节,根据司机们的实际驾驶经验对路线进行优化。经过不断地尝试和调整,刘爱忠终于确定了一套最佳的送菜方案。 卡塔尔的清晨,天空还带着一抹深邃的墨蓝,星辰的微光还未完全褪去,每天早晨五点项目驻地的车辆就会准时出发,刘爱忠沿着早已熟悉的“行军路线”驶向多哈蔬菜批发市场。这条路线刘爱忠和司机已经走了无数次,每一个转弯、每一处路口都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多哈蔬菜批发市场 到达市场后,刘爱忠立刻投入到紧张的采购工作中。他熟练地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仔细挑选着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肉类。这些食材是保障500人饮食健康的基础,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挑选过程中,他会用之前自学的英语与摊主们交流,了解食材的来源和质量,还会根据当天的食谱和员工的口味需求进行合理搭配。 采购结束后,车辆满载着新鲜的食材返回项目驻地。回到驻地后,团队成员们又迅速投入到新一天的餐食准备工作中。厨师们开始按照食谱进行烹饪,帮厨们则继续协助着洗菜、切菜、摆盘等工作,营地工也完成了营区的清洁和物资整理,开始为后续的工作做准备。这些有序的分工协作,都是刘爱忠提前在脑海中规划好的。 “中国白菜周三到港”“牛肉周五最新鲜”,他在笔记本上记满了这些“小情报”。有次为了找豆腐,他辗转打听到郊外农场有位华裔会自制豆腐,对方被他的执着感动,答应每周会给项目供应豆腐。那天中午,当久违的麻婆豆腐香气飘满食堂,员工们都向刘爱忠竖起了大拇指。无需多言,这就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认可和肯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行军路线”见证了刘爱忠和他的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和付出。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为远在异国他乡的工程建设者们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让大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中。 异国春节的坚守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就是回家团聚,可刘爱忠却选择坚守在异国他乡的岗位上,连续三年的春节没有回过家。当国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齐鸣,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氛围中时,卡塔尔GTC182供水项目的工地依旧是一片忙碌景象。 刘爱忠一大早就来到食堂,和厨师们一起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从采购食材时的精挑细选,到烹饪过程中的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他知道这顿年夜饭对于背井离乡的员工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一份浓浓的家乡情,是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的温暖和慰藉。 项目春节联欢活动 夜幕降临,食堂里灯火通明,员工们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大家一边享用美食,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和生活里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食堂的每一个角落,让这个原本普通的食堂瞬间充满了家的温馨。刘爱忠看着大家开心的模样,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年三十的这天夜里,大家都沉浸在这难得的欢乐与温馨中。连睡觉也格外香甜。可刘爱忠却一整夜辗转难眠,他惦记着一早要去多哈蔬菜批发市场,给大家采购新鲜食材。 初一早晨,天刚擦亮,大家还在睡梦中,刘爱忠已经在去往蔬菜批发市场的路上了。他的身影在清晨略显得有些孤单,但他的步伐却坚定而急切。临近中午,刘爱忠才返回项目驻地。他看到锅里热气腾腾的饺子翻滚着,工人们正有说有笑地吃着。此时,刘爱忠觉得,这个年过得也不错。 “这是我在卡塔尔GTC182供水项目最难忘的事。那时,我心里时刻惦记着项目上的员工。不管是春节,还是平日里的每一天,我都希望大家能吃得好、过得舒坦。”刘爱忠笑着回忆道。 2014年,此时刘爱忠决定在孩子中考前回家,他结束了八年的海外征程。行李箱里除了给女儿带的一些当地特色的小饰品和纪念品,还有三本厚厚的笔记本:一本记着食材采购攻略,一本贴着女儿从幼儿园到初中的照片,最后一本写满了外籍员工的感谢留言——尼泊尔工人布哈多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着:中国刘,好大哥。 当他在异国他乡建起一个个“中国式家园”时,千千万万如他一般的海外建设者,正用缺席小家的遗憾,拼凑出中国电建走向世界的完整版图。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