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北疆风雪炼初心 南国骄阳铸成长 |
|||||
|
|||||
山河无言,匠心永恒。从满洲里风雪到中山骄阳,在这条布满“坐标和数据”的道路上,岳栋杰用十年的光阴,完成完美蜕变。 从初出茅庐的“跑杆少年”到独当一面的“工程指挥官”,从传统测量到无人机航测,岳栋杰不断突破自我,始终保持着“零起点”心态,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捕捉细节,用青春与热血书写山河刻度。 五年光阴扎根满阿公路 2014年6月,岳栋杰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背上行囊便踏上了开往中俄边境小城的列车。彼时的他,对未来的想象还停留在课本上的坐标公式和仪器操作,而眼前这片广袤荒凉的土地——满洲里,将成为他职业生涯的“成人礼”。 岳栋杰工作后的第一个项目是满阿公路,一条贯穿内蒙古东北边境的交通动脉,满洲里的风裹挟着砂砾,刮得人脸生疼,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真切感受到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但他没有退缩,迅速投入到工作中。满阿公路测量任务艰巨,地理环境复杂,每一个数据都需要精准采集。岳栋杰跟着前辈们,扛着测量仪器,一步一步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在这里,他第一次体会到“测量”二字的重量,放样桩基时,差之毫厘可能导致桥梁倾覆;核对CAD图纸时,一个小数点错误会让整夜心血付诸东流。白天,他扛着全站仪在工地上奔走,跟着老师傅学习如何与施工班组“斗智斗勇”,晚上,他伏在临时板房的灯下,反复核算数据,直到图纸上的线条与脑海中的三维模型严丝合缝。岳栋杰回忆着,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冬里,他裹着军大衣跪在雪地里复测坐标,沙尘暴肆虐时,他用身体护住仪器,确保数据不丢。有人问他为何坚持,他只是笑着说:“自己热爱这份事业,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值得用最精确的数据去描绘。” 桩基施工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上部结构的放样,但是上部结构都没有坐标,只能以桩基坐标为基础在CAD图里画出上部结构图。这个工作一点马虎不得,需要反复核算尺寸,核对尺寸单位,确保和图纸上的一致。而这些工作需要提前一晚就做出来。岳栋杰白天跟着出外业,晚上对着设计图纸画图,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每完成一幅结构物的CAD图,心里都会有一种满足感。在他看来,关心的不是自己黑眼圈的困扰,而是眼前CAD图纸是否完美。 “细微之处听无声,潜随夜风润万物”,在人们未曾察觉时,岳栋杰就像满洲里的草原一般,岁复一年,枯荣流转,展示了顽强的生命力。若要璀璨夺目,不经沉寂又怎能绽放新生! 从“跑杆少年”到“多面手” 在满阿公路项目工作的五年间,岳栋杰已从当初的“跑杆少年”成功蜕变为项目部的“多面手”。由于项目人手紧缺,他主动承担起安全员和试验员的工作。在施工现场,当他发现有工人未按照施工要求正确佩戴安全帽时,便自创了一套“温情战术”。他会拎着西瓜前往工棚,一边给工人们分发西瓜,一边播放事故视频,岳栋杰还组织工人们开展安全教育交底工作,通过这些方式,让工人们深刻认识到正确佩戴安全帽等安全措施的重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了大家的安全意识。 岳栋杰在实验室帮忙期间,跟随实验室主任参与了路基的弯沉试验、混凝土试块试验以及钢筋张拉试验等。在铺设路面结构层时,他又深入学习了路面施工技术,例如水稳摊铺所需的摊铺系数是多少,摊铺机械每分钟的行进速度是多少,压路机应如何操作、碾压多少遍,怎样碾压才能确保路面平整无凹凸。 看似平常的施工工作,实际上都需要将现场经验与理论规范相结合。岳栋杰说道:“不能小瞧现场施工班组里的任何一个人,他们的经验有时候比施工员还要丰富,我的一些施工经验就是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把这些经验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验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们完全变成自己的一套技能。” 现场班组的经验,比教科书更鲜活。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专属他的“小智慧”:钢筋张拉时听声音辨张力,摊铺沥青前看云识天气。这些细节后来都成了他的“独门秘籍”。 中开高速公路项目的“考验答卷” 2019年,一纸调令将他从北疆风雪推向岭南烈日。初到广东,岳栋杰被湿热天气“杀了个下马威”。这里的空气仿佛都带着湿气,黏腻地贴在身上,让习惯了北疆干燥寒冷的他很不适应。 中开高速公路项目的施工难度也远超他的想象。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给基础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他迅速调整状态,一头扎进了项目建设中。中开高速的复测任务要求二等水准精度,岳栋杰带着班组每天扛着仪器徒步10公里,鞋底磨穿了两双。 由于施工现场距离项目部较远,为节省每日上下班的时间,岳栋杰主动请缨,搬到现场驻地居住,白天协调路基交接,深夜核对数据。在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奔波的身影。一会儿在前场与路基标进行路床交接,转眼间又在后场进行水稳摊铺和标高复测。白天完成外业工作,晚上便着手处理数据。当其他人早已进入甜美的梦乡,他仍在灯光下埋头工作,这对他而言或许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最终按期完成了水稳站的建设任务,由于表现出众在2021年荣获了“市政集团优秀青年员工”的称号。 岳栋杰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担当,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项目推进的道路。面对复杂多变的施工难题,他从未退缩,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彰显着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岳栋杰做出的这份满分答卷,也激励着项目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用炙热的青春书写下每一份“考验答卷”。 “方案之困”的蜕变之路 2022年,对于岳栋杰来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公司承接了南外环项目,项目伊始,拥有多年工程实践经验的岳栋杰,担任工程技术部主任,统筹方案编写、进度计划、现场调度及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面对11座结构各异、拆除方法迥异的桥梁,“一桥一方案”的专业要求,成为他履新后的首道严峻考题。凭借过往积累的“独门绝技”,他信心满满地提交了首份拆除方案。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专家毫不留情的批评:逻辑不清、结构混乱、细节缺失,甚至被指“缺乏专业性和可行性”。 这一刻,对岳栋杰而言无疑是“当头棒喝”。多年经验构筑的自信瞬间动摇,他开始深刻反思:关联紧密的领域,不去系统学习、深入钻研,仅凭经验惯性,终究难以触及专业内核。 挫折没有击垮岳栋杰,反而点燃了他内心的斗志。他果断放下过往的“经验包袱”,以彻底的归零心态,开启了一场艰苦的学习之旅。他虚心向同行请教,积极寻求公司工科部的专业支持,一头扎进《方案编制指南》,逐页逐句研读,反复琢磨规范要义。无数个夜晚,他在灯下反复打磨方案的结构、逻辑和细节,力求严谨、完善。 这份沉潜与坚持,终于让他拨云见日。他逐渐摸清了方案编写的“门道”,理解了专家批评的深意。当精心修改的方案再次提交并获得专家认可时,岳栋杰不仅长舒一口气,更收获了比方案通过更重要的东西,对“学习力”价值的深刻认同。 这份突破自我的成就感,成为他持续精进的动力。如今,南外环项目累计80余本各类专业方案,均出自他手。方案编写对他而言,已非难以逾越的高山,而是一个可以不断攀登、持续优化的专业高地。 在南外环项目庞大繁杂的工程图景中,岳栋杰的成长经历,堪称一部关于突破自我“生动教材”。他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学无止境,技无穷途”的朴素真理。 岳栋杰(中)在南外环项目施工现场指导 驭“机”翱翔 拥抱新技术 岳栋杰的学习之路并未止步于方案编写。当项目引入无人机辅助施工管理时,面对这个陌生而充满潜力的工具,他既感兴奋,也心怀忐忑。兴奋于无人机能为项目提供前所未有的宏观视角,助力进度管理,忐忑于自身对操作维护技术的完全空白。 他再次选择了迎难而上,将挑战视为新的学习机遇。2024年,他主动报名参加专业培训,系统学习飞行原理与航拍技巧,勤学苦练,最终顺利考取无人机飞行合格证。期间,他还积极融入集团科创联盟,并在无人机摄影大赛中崭露头角,获得优秀奖。 一次与测量队长共同航拍的偶然契机,激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利用项目现有的消费级无人机进行土方测量?通常这需要昂贵的高精度专业设备及复杂规划。面对手头软件功能不足的难题,两人没有退缩,广泛查阅资料、搜寻软件解决方案。最终,他们成功找到并掌握了一款满足精度要求的第三方飞行软件。为验证效果,他们不辞辛苦,多次试飞学习,并采用人工复测同一地段的方法进行精度对比。结果令人振奋:数据完全满足工程要求! 无人机的成功应用,为项目带来了显著效益:高清影像助力提前发现施工隐患,有效避免返工延误;直观的航拍资料极大提升了项目汇报效率和沟通效果,让各方对工程进展一目了然;土方测量的创新尝试,更开辟了降本增效的新路径。 从深陷“方案之困”到自如驾驭“创新之翼”,岳栋杰用十年生动诠释了在日新月异的工程建设领域,经验是基石,但持续学习和拥抱变革才是攀登高峰的阶梯。 岳栋杰和测量人员研究无人机建模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