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故事】“葫芦娃”创业记 |
|||||
|
|||||
葫芦娃不叫葫芦娃,叫“酷洛娃”(音译),因为发音与葫芦娃相近,所以我们都叫他葫芦娃。 那是2019年3月的一天,此时,我所在的坦桑尼亚多多马市政6标段项目正处于施工高峰期,各种事情千头万绪。由于项目施工内容繁杂,各施工点之间横跨市区,较为分散,给施工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那天,我坐在办公桌后面,眼睛望着门口的方向,脑子里却是想着如何推进项目“属地化”管理的问题。 酷洛娃的来访打断了我的思路,不知何时他已站在办公室门口,喊了声:“Boss。”随后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我当时并不认识他,便询问他有何事。他忽闪着大眼睛,显得有些拘谨,说想来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坦桑尼亚,每天早上项目部门口常有找工作的人,多应聘操作手或司机。我感觉他不同,示意他进来。他坐到我对面,“我叫酷洛娃。”他介绍着说道。 想到酷洛娃形象,看他模样我不禁笑了。他个头不高但壮实,大脑袋上大眼睛眼角上挑,挺像葫芦娃。我告诉他,他的名字和中国动画片一样,见他茫然,便从手机搜出葫芦娃图片给他看,并说葫芦娃能降妖除魔,是正义的化身。他听后兴奋,说要成为非洲的葫芦娃。此后,“酷洛娃”成了“葫芦娃”。 一番说笑后,酷洛娃没了拘谨。他介绍着说道:“我在多多马读大学,学工程类专业,家乡在坦桑尼亚西部小城市。毕业后回家乡,在私人老板工程公司负责施工现场管理。去年公司出了状况,年初无法维持,便来到多多马。”因多多马是政治首都,总统出台改革措施提振经济,他觉得这里有发展机会。今天他出来找工作,路过项目部看到中国电建的牌子,想起大学时见过,项目部在两学院间空地,他每天上课都能看到忙碌的中国人,却没去了解他们如何管理工程。说到这,酷洛娃沉默了。 酷洛娃说的那个在大学里面的中国电建项目部我知道,那是公司前几年在多多马大学城里的一个供水项目,也是公司在多多马承建的第一个项目。 看着酷洛娃充满期待的眼睛,我突发奇想,推进项目“属地化”工作能否在他这里找突破口?在他的讲述中,有现场管理经验,能胜任工长一职。但仅招一个工长意义不大,不如利用他原汁原味的当地管理水平,给他一个工作面让他自行组织,成立无中国人带领的独立队伍。项目部负责安排工作面、提供主要材料及必要质量控制。 想到这里,我望向酷洛娃,酷洛娃也望着我。他见我挺长时间没说话,眼神变得有些失望。我对酷洛娃说:“我这儿确实没有适合你的工作。但是!我觉得你可以自己当老板。”酷洛娃失望的表情又多了一分苦笑,他可能觉得我在挖苦他,或许他从没想过自己能当老板。 我把我的想法说了出来,酷洛娃用手抓了抓大脑袋,自信心显然还没上头。“你有你们当地公司的管理经验,你可以试一试,万一要是成功了呢。再说,你不是要做非洲的“葫芦娃”吗?你一定能降妖除魔,扫除一切障碍。”经过我的一番鼓动,酷洛娃挺了挺胸,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他说:“好,我试试。” 当酷洛娃决定自己试试当老板的时候,项目推进“属地化”的进程也似乎有了那么一点儿眉目。此时,距项目完工日期还有六个月的时间。项目部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抢抓主体施工上,附属工程的施工,还没开始进行。我决定从酷洛娃这里开始,虽然此时的酷洛娃还是一个光杆司令。 我带着酷洛娃来到一处施工现场,给他安排了一段排水沟的任务。看过图纸后,酷洛娃说:“这种形式的排水沟他之前干过。”我给酷洛娃说:“给他三天的时间,准备好了就开始干,这一段就当作试验段,如果干得好,剩下的事情咱们再谈,如果干不好,我这里再也没有适合你的工作了。”酷洛娃点点头。 三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心里一直惦记这事,第四天我早早来到现场,眼前的一幕着实令我吃惊不小。在一百多米长的工作面上,足足排列了有四五十个人,他们挥舞着铁锹,一铲一铲的土,从沟底扬上来,全场没有一台机械设备在运转。酷洛娃站在沟边,手里拿着一把卷尺,不时地量着宽度或深度。他没看到我,我也没有打扰他。看着眼前的场景,我在心里说,看来这事儿能成。 排水沟开挖整形完成 酷洛娃顺利干完了第一段排水沟,从开挖,到整形,再到浇筑,一步步干得有板有眼。除去混凝土是项目部提供之外,其他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酷洛娃劳力密集型的“纯手工”制作。经项目部验收,酷洛娃完成的试验段,无论规格尺寸,还是外观质量以及平整度等指标均符合图纸要求。得到认可的酷洛娃也高兴地咧开嘴,露出洁白的牙齿。 完工后的排水沟 接下来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酷洛娃又干了第二段、第三段,一段接着一段地完成了项目部给他安排的全部工作面。这期间,酷洛娃也有了自己的工长,再也没见到酷洛娃自己拿着卷尺,蹲在沟边的场景了。 2019年9月30日,多多马市政6标段项目按期完工。良好的履约能力,得到多多马市政厅业主方的高度认可。为此,业主专门给公司发来表扬信,赞扬项目团队在进度、质量、安全方面做出的贡献。 路面沥青摊铺 项目完工了,酷洛娃也完成了他在项目上的使命,可关于酷洛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当酷洛娃再次站在我办公室门口的时候,那是项目完工两个月之后。他还是坐在之前他坐过的椅子上。他兴奋地对我说:“我申请成立的公司已经批下来了,我现在也是老板了。”我对他表示祝贺,酷洛娃感谢我当初给他的机会,要是没有那个机会,没准他还在满大街到处找工作呢。 我问他今后作何打算?他说:“公司刚成立,规模还很小。我现在已经购置了一些小型机具,以后再干工程的时候,就不再是纯人工操作了。等你们有了新的项目,还想跟着你们干,想学习一下中国公司的项目管理。” 酷洛娃离开的时候再次说了声:“谢谢!”我目送他走远。其实我也应该对酷洛娃说声谢谢,如果当初没有酷洛娃的队伍在项目中发挥他们“小而活”的特点,有些工作我们不会进展得那么顺利。 项目如期完工,他成立公司,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其实是互相成就的一件事所产生的“双赢”。这或许就是“属地化”的意义吧。更重要的是,我在酷洛娃身上看到了新一代坦桑尼亚创业者的精神面貌,他们有文化,有思想,敢作为。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大陆的实践不断深入,中国企业与当地公司的合作、发展也将会日新月异。 我相信,走出办公室的酷洛娃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