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定海神针” |
|||||
|
|||||
在济南起步区的建设者中,封德军的身影如同一座坚实的灯塔。 他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眼神坚定,30多年的建筑施工经验让他成为团队中的“定海神针”。作为济南起步区崔寨片区保障性租赁住房B-5地块一标段项目的生产副经理,他既是技术过硬的“香饽饽”,也是同事们心中的“老大哥”。封德军常说:“人有干劲,工作才有冲劲。”尽管年近五十,他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热情与活力。在任务紧张时,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投入,被同事们称为“工作狂”。他的自信与执着,正如那句“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多年来,他凭借出色的表现,多次获得业主嘉奖,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于2021年荣获第六次科技大会科技进步奖。 钢筋堆里筑根基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诠释了封德军在基层六年的磨砺。 1993年,20岁的他背着行囊,踏入原十三局临清引黄入卫项目,成为一名钢筋工学徒。 起初,他以为这仅仅是个力气活儿,直到目睹老师傅将弯曲的钢筋摆成笔直线条,才明白其中藏着大学问。钢筋绑扎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需要精准的计算与细致的操作。初次拿起钢筋绑扎钩,他的手掌很快磨出血泡,汗水浸透的工装在烈日下结出盐渍。师傅的话深深烙印在他心中:“钢筋是工程的骨头,骨头不硬,楼就站不稳。” 1996年,封德军转战安徽芜湖煤码头改造工程。凭借三年扎实的钢筋绑扎经验,他迅速解决了因潮湿环境导致的钢筋锈蚀问题,创新提出“除锈——涂刷——绑扎”三步作业法,显著降低了锈蚀率,赢得了项目经理的认可。工友们纷纷称赞:“封师傅绑扎的钢筋,监理验收从来一次过。” 六年钢筋工生涯,封德军绑扎的钢筋总长度超过500公里,相当于从济南到北京的距离。手掌上层层老茧,是这段岁月最深刻的印记。如今,每当看到年轻人绑扎钢筋,他仍会不自觉地纠正角度,因为那已成为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他常对新入职的大学生说:“把基础打牢了,建筑才稳当。” 封德军用六年的青春,在钢筋堆里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也磨出了骨子里的韧劲儿。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做一事,就要精一事。这种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基层工匠最朴实的底色,也是最值得传承的财富。 实战锤炼露锋芒 1999年,因工作调动封德军远赴坦桑尼亚,参与农口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这是他职业生涯中首次直面国际工程的重大挑战。面对语言障碍、复杂的英文图纸以及材料供应短缺等多重困难,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与智慧。封德军坦言:“刚开始那段时间,压力大到天天失眠。”白天,他带着翻译深入施工现场,实地解决技术难题;夜晚,他挑灯夜战,逐字逐句研读英文图纸,硬是在短短三个月内全面掌握了项目的施工流程与技术要点。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瘦了15斤,更让他积累了宝贵的国际项目管理经验,锤炼了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2002年回国后,封德军先后参与了济宁市南四湖韩庄闸改造工程、温州戍浦江河口大闸工程、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辽西北供水工程等多个重大项目建设。从最初的钢筋工、施工员,到后来的经理助理、安全总监,再到生产副经理,他一步一个脚印,在不同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现了多面手的才能。 2009年,因表现优异,封德军在温州项目担任安全总监。他创新推行“工人安全监督员”制度,从每个施工班组选拔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担任兼职安全员,每天开工前用十分钟讲解岗位风险点,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的发生。在吉林大安灌区姜家围子泵站项目中,面对零下20度的严寒条件,他带领团队发明了“热水拌合+棉被覆盖”的混凝土养护法,确保冬季施工质量达标。在引江济淮工程阜阳供水项目中,作为项目副经理的封德军,带领团队采用“管道水压试验分段验收”法,每完成一段管道铺设就进行一次水压测试,确保输水管道滴水不漏。在他的协调下,项目提前完成管道贯通,比原定计划节省了近百万元施工成本。 从技术岗位到管理岗位,封德军始终以创新和务实的精神推动项目高效实施。他常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做一事,就要精一事。”这种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工程人的新征程 2022年5月,50岁的封德军来到济南先行区租赁住房B5一标项目,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首个房建项目。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新区土地上,他深感责任重大:“水利工程关乎生命,住房工程关乎生活,容不得半点马虎。” 年轻的同事们常说,封经理的眼睛自带“检测仪”,仿佛能看穿工程的每一块砖、每一道缝。在一次例行检查墙体砌筑时,封德军像往常一样仔细地用手触摸墙面,突然眉头微皱,停下了脚步,指着墙体说道:“这里的砂浆饱满度不够。”工人们半信半疑地凿开检查,果然发现内部存在空洞。封德军并没有责备工人,而是拿起工具,亲自示范正确的砌筑方法。他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砂浆要均匀饱满,砖块要压实,这样才能确保墙体坚固且耐用,住房是老百姓要住几十年的地方,我们多花一分心,他们就多一分安心。我们的每一道工序,都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的这番话,不仅让在场的工人心服口服,更让大家深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封德军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精益求精”,也用耐心和细心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今的封德军依然保持着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工地的习惯,尽管步伐不如年轻时轻快,但敬业精神丝毫未减。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两样特别的东西:一个是用了二十多年、已磨得锃亮的钢筋绑扎钩,见证了他从基层工人到管理者的成长历程;另一个是最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规范》,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30多年的职业生涯,他从一名普通的钢筋工成长为项目班子,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无论是面对技术难题,还是复杂的项目管理,他总是以踏实、细致的态度迎难而上,用行动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这正是建筑行业最朴实的底色,也是最深沉的力量。他的故事,是建筑工地上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时代进步中最动人的篇章。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