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以数字之翼托举企业未来 |
||||
|
||||
安徽公司信息化团队以“数智赋能”为核心,开启了一场从传统管理向数字化跃迁的革新之旅。这支平均年龄仅27岁的青年团队,从引江济淮J006-1最初的系统优化探索者,再到引江济巢段X001-1凤凰颈“数字化示范基地”的成熟实践者,经过数字化探索的洗礼,迅速成长为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先锋力量。 2024年,他们以市政集团“业财融合”为契机和突破口,经过数据治理打通项目、合同、物资等28个数据接口,首次实现业务与财务数据的实时交互,构建起“数据同源、管理同频”的智慧管理体系。通过积极推广PMS系统移动审批功能,覆盖率达100%,待办事项智能提醒功能上线后,审批效率提升45%,助力安徽公司开创“业财融合”新局面。 扎根一线,打造“数字基建” “信息化无边界,但责任需扎根一线。”面对省内重大工程的复杂挑战,安徽公司信息化团队主动扛起数字化转型的使命。 在引江济淮工程凤凰颈泵站改造项目中,团队牵头编制《智慧工地建设标准》,搭建“BIM+综合管理平台”,通过三维模型优化老泵站拆除方案,有效节约成本;利用AI安全预警系统提前排查隐患200余处,项目安全文明水平跃居行业前列。 半年内,团队推动“双重项目”智慧工地覆盖率达100%,重点工程数字化管理效率提升30%,用技术为传统基建注入“数字基因”,进一步夯实“数字基建”基础。 技术破壁,书写“智慧建造”新篇 “创新是刀刃向内的勇气,更是脚踏实地的突破。”安徽公司信息化团队以BIM技术为核心,撬动“智慧建造”的无限可能。 2024年,团队组织各项目专业人才参加水利领域数字化技能提升及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共培养BIM专业人才23人;同时团队始终坚持创新实践,积极报送凤凰颈泵站、竹港泵站等项目参评行业大赛,斩获国家级奖项17项、省部级奖项2项,创安徽公司历史新高,为安徽公司书写“智慧建造”新篇章贡献力量。 安徽公司信息化团队成立了安徽公司BIM中心,抽调华阳河、竹港等重点水利项目的业务骨干致力于BIM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成功完成首个安徽省水利标准化图册的编制工作,为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推动安徽公司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数据中雕琢“极致” “信息化建设,容不得半分将就。”团队积极推动智慧工地建设,依托广联达数字项目管理平台,在凤凰颈项目应用了6项管理主系统及多项辅助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有效解决了项目管理的重难点问题,保证了项目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工作顺利开展,提高管理效益。 同时,团队坚持整合数据,利用数据化思维进行项目各项工作的推进,深入应用物料系统、拌合站系统、劳务管理系统、“E-PSP”系统、塔机监测系统,大幅提高现场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将工程数据实时汇总并自动建模,通过AI技术智能识别项目风险并预警,在成本、安全、进度等方面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为项目管理层全面掌握项目风险、快速进行项目决策提供了便利。 此外,团队坚持在数据中雕琢“极致”,通过应用BIM技术,提前对机电管线进行综合优化,实时更新施工模型,避免管线返工,不仅优化了老泵站拆除方案,还取消了拆除支撑措施,实现减少老泵站改造施工措施材料投入、施工工程量和混凝土拆除亏损的效果,成功缩短施工工期,累计节约工期28天。 数字时代的“追光者” 从系统优化到技术攻坚,从标准制定到创新应用,安徽公司信息化团队用行动诠释了“青年力·正当时”的深刻内涵。他们以数据为笔,以技术为墨,在信息化蓝图上挥洒青春热血。正如团队骨干庞世洋所言:“青年的价值,在于为时代难题提供解法。”如今,这支队伍仍奔走在数字化最前沿——E-PSP平台实现施工现场“智慧之眼”全覆盖,管理驾驶舱分级应用让决策效率提升35%,国产化替代蓝图稳步推进…… 他们的故事,是万千电建青年的缩影: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技术为舟,以责任为帆,在数字浪潮中破浪前行。因为他们深信——唯有扎根实践的青年力,方能托举起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