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赋能】安徽公司持续强化科技质量人才培养 |
||||
|
||||
人才是企业创新创造的第一源泉。近些年,安徽公司承揽了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其中凤凰颈项目是市政集团在建流量最大的泵站工程,池州九华河项目控制闸闸门的挡水面积、启闭机启闭力均为国内施工工艺最高、难度最大。这些工艺复杂的工程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技术人才的支撑。为促进科技技术、质量人才综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安徽公司通过建立专家库、强化校企合作、举办技术质量培训等多种形式,持续强化人才培养与发展。 2024年,安徽公司积极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省内高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并通过加大校园招聘宣传力度,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2024年共吸收本科及以上院校应届毕业学生25人(含“五二〇”人才1人),选好未来技术好苗子。 像这样的“产学研”交流的例子还有很多。安徽公司积极与合肥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大学等重点高校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合作,依托多个项目开展《江淮平原提水灌区现代化改造与生态修复工程关键技术及综合效益研究》等课题研究,在提升公司科研水平、实现创新突破的同时,锻炼了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力。 如何让骨干技术人员有获得感?聘任技术专家、建立专家库是有效途径。2024年安徽公司首次聘任5名技术专家并建立技术专家库,参与公司科技攻关、重点课题研究应用、指导解决项目关键技术难题、协助指导重大专项方案或成果编审等工作。同时,积极推进优秀管理人员进入安徽省当地专家库,目前已有6人入选安徽省水利厅专家库,参与省内重点工程项目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稽查督导及规范化工地评选等活动,同属地同行业企业保持了良好互动。 BIM技术当前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应用,用好这个技术最重要的是培育一批懂得BIM技术的人才。安徽公司通过成立BIM技术应用中心,并明确了职责定位、规定了奖励制度,鼓励职工积极投入BIM技术实践。目前,安徽公司BIM一级持证人员已达到23人,企业在BIM应用上取得诸多成果。仅仅安徽公司凤凰颈项目在BIM应用方面先后荣获“新城建杯”国际BIM/CIM应用大赛特等奖、“BIMFILM全国优秀案例”一等奖、“最强‘智’造大师全国施工设计大赛”专业奖企业组一等奖、中施企协第五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培训是提升人员技能的有效途径。质量月期间,安徽公司就有关新技术应用、精品工程过程管控等进行培训,同时组织重点项目4位质量负责人进行经验分享,讲述了水利部稽查、水利厅巡查、质监站督查中的检查重点及要求,以及质量过程控制薄弱点、风险点识别与控制措施等。如何让职工明晰QC的重要意义,安徽公司新组织14人继续参加专题培训班,提高了质量人员对QC活动基础知识、成果总结等方面了解,为后续开展好QC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而在深入开展外部培训,汲取外部技术知识方面,安徽公司也做足功夫。2024年,公司先后邀请江苏河海集团浮坞泵站领域专家、上海悠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召开浮坞泵站工程技术交流会和软基处理及淤泥固化技术交流会,针对工程项目施工需要,重点就浮坞泵站专业、软基处理、淤泥固化、防渗截渗等专业开展技术交流。 相关外部优秀讲师的授课,加深了安徽公司技术骨干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有力拓展企业水利建设领域的业务领域。此外为持续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安徽公司通过举办综合技能知识竞赛,以赛代练。譬如,2024年12月,安徽公司举办“匠心杯”技能知识竞赛交流活动。竞赛内容涵盖施工技术创新、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管理等多个维度。通过竞赛交流的方式推动提升了公司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管理能力的同时,有效激发青年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公司如此注重内外部培训,我们技术人员将珍惜机会,通过充电得以提升技术、增益技能。”这是参培人员的心声。2024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了安徽公司的《皖美匠心》专著,收录一线职工30余篇技术论文。此外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安徽省水利厅《安徽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标准化手册》编写,为手册编写贡献了宝贵的“电建智慧”“电建标准”和“电建方案”。 高效地培训助力人才的成长,作用除了提升论文水平和数量以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推动企业创新创誉方面。近年来,安徽公司通过强化科技质量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质量创优方面成绩显著,累计获得省部级工法34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36项,电建股份科技奖三等奖1项,市政集团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出版专著2项收录论文50篇。 而正是大批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员的喷涌而出,有力助推企业荣获省市诸多工程建设奖项。据统计,近些年安徽公司先后获得黄山杯4项、禹王杯2项、徽园杯1项、安徽市政工程优质奖1项、中国电建优质工程奖3项以及芍花杯、庐州杯等地市级奖项8项,优秀QC成果103项,并获“安徽省市政工程建设QC小组活动优秀企业”。 下一步,安徽公司将进一步发挥制度引领作用,加强科技质量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实现公司精细化管理和提质增效水平的全面持续提升,为公司品牌经营、属地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助力,为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深耕华东区域市场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