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 正当时】鼓楼钟声远,潮头立少年 |
|||||
|
|||||
郭先齐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津人儿”,在一模、二模成绩双双失利的情况下,他顶住压力调整心态,最终在高考时逆势突围,成功考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水工专业。 多数天津人眷恋着海河的烟火气,但郭先齐在填报志愿时,心中满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美丽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载着他对未知的憧憬,也点燃了他投身大型工程建设的热情。 无论是港珠澳大桥的雄伟,还是南水北调的壮阔……这些宏伟工程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奋斗目标。 郭先齐(右二)在校时期 成长的“阵痛期” 作为公司“五二〇”人才,就是要在施工一线关键岗位发光发热。 2024年4月,郭先齐转战定兴灾后修复重建水利一期项目,扛起谭城泵站、刘兰沟泵站的现场管理重任。谭城泵站担负着兰沟洼地区130平方公里农田的排涝任务,也是保证该区域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重要工程。 本以为水工专业出身的自己能游刃有余,可当两大泵站堆积如山的施工图纸摊在眼前时,现实却给了郭先齐重重一击。 从堤防填筑、道路铺设,再到水工建筑物、房建、机电和金结安装等十余类专业施工内容,让缺乏实践经验的郭先齐彻底“懵了圈”。图纸上复杂的标注、清单里晦涩的数据,在他眼中却只是毫无头绪的符号。站在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他甚至无法读懂图纸规范,进行独立验收,更别说发现潜在问题。 从土方开挖到金属结构安装,任何细微问题都成了难以逾越的大山。现场工人询问技术要点,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监理检查进度,他次次只能红着脸掏出手机,向项目总工刘焕龙求助。 在那段焦头烂额的日子里,“遇事找总工”成了他的本能反应,而这份“理所当然”背后,藏着的是初入复杂项目的无措与迷茫。 郭先齐的专业能力遭到质疑,甚至被贴上“高分低能”的标签。初入职场的郭先齐,遭遇了至暗时刻,分部分项验收时,监理眼中的不信任,如同一把利刃,刺痛着他。 逆袭的三个月 这种“被动式”工作带来的挫败感,充斥着郭先齐的内心,曾经那些雄伟壮丽的工程梦,此刻化为“泡影”,离他越来越遥远。 焦灼的现状充斥着他的内心。他不愿辜负项目领导的信任,更不想荒废大学四年所学。自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闲暇时间,工程教学视频取代了游戏界面;规范手册上,被红笔标注的重点密密麻麻;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他抱着图纸反复比对的身影。 在谭城泵站自排闸预留门槽验收现场,郭先齐半蹲在混凝土结构前,手中卷尺反复丈量着门槽长宽尺寸与定位坐标。 他从工装口袋掏出卷边的施工图纸,指腹划过图纸上墨线标注的关键参数时,眉头骤然紧锁,“看这组关键参数!” 他指尖重重叩击图纸上,焦急严肃地吼道,“预留门槽的位置和闸门、工作桥、上部启闭机及排架位置是相互关联的,预留门槽的偏差必须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容不得半点马虎!” 倘若第一步施工的位置就与图纸存在偏差,那将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上部结构整体位置及尺寸均会产生偏差。 他立刻召集施工班组长和技术人员到现场,对照图纸逐项指出问题,明确整改标准与技术要求,对预留门槽位置进行重新放线施工,直到其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规范,才长舒一口气,继续投入到下一项验收工作中。 郭先齐总能捕捉到设计图纸中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细节。当他深入研读配电室施工图纸时,他留意到配电室楼板与屋板浇筑完成后为完全封闭空间,但原设计图纸中并未考虑过屋板施工后的拆模问题,这就好比盖房子却没留拆脚手架的出口,一旦混凝土凝固,后续施工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他立刻拿起图纸,逐条核对施工工序,反复推演拆模的每个环节,确认这确实是设计疏漏。郭先齐立刻带着图纸与数据找到设计单位沟通,在他的建议下,设计方案新增了预留施工孔洞,并增设附加梁结构。 这个巧妙的改动不仅解决了拆模难题,后期用钢板封堵孔洞后,既不影响主体结构的稳定性,又保障了配电室的安全性能。“幸亏在施工前发现了!”郭先齐说。 在刘兰沟泵站建设初期,郭先齐同样也遇到了棘手的工程难题。自排闸上游的圆弧翼墙需进行基础开挖,然而施工现场紧邻民房区,开挖深度较深且距离房屋过近,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土方坍塌,危及居民安全。但如果采用常规的钢板桩支护方案,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同样会对民房结构造成潜在威胁,这无疑是个两难困境。 经过多番论证,他向设计团队提出大胆设想:打破原图纸中圆弧翼墙统一开挖深度的设计,将其改为墙顶标高一致、墙底标高分段提升的三段挡墙结构。越是靠近民房的区域,开挖深度越小,以此来平衡工程需求与居民安全。 这一创新思路得到了设计方的高度认可,设计团队根据新方案重新进行精确计算与设计优化。调整后的结构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消除了民房安全隐患,还大幅降低了施工难度,让原本棘手的难题转化为工程亮点,实现了工程建设、居民安全与施工效率的“多赢”局面。 在面对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他有了“质的飞跃”,大伙儿都对他“刮目相看”。 郭先齐(右一)在谭城泵站施工现场 72小时的淬炼 2024年6月17日至19日,谭城泵站迎来关键节点—穿堤管包封混凝土浇筑。这段时间恰逢即将迎来重要检查,施工质量、安全与进度都面临巨大考验。穿堤管包封浇筑时,因浮力随混凝土浇筑不断增大,一旦控制不当就会发生浮管事故,因此分层浇筑的工序尤为关键,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下一层浇筑,容不得半点差错。 浇筑期间,郭先齐主动扛起重任,开启了连续三天的“超长待机”模式。白天,他戴着沾满尘土的安全帽,守在开挖现场,紧盯每一处细节,反复核对施工尺寸;夜幕降临,施工现场灯火通明,他又穿梭在浇筑区域,拿着手电筒仔细观察混凝土的状态,严格把控打灰时间和浇筑厚度。每一次混凝土泵车轰鸣,他都在现场向工人详细交底,精确到每一层浇筑的高度和速度,确保施工万无一失。 三天里,他几乎没有合眼,困意袭来时,就用冷水洗脸让自己保持清醒。虽然疲惫不堪,但这份坚守让他收获满满,从对浇筑工艺的一知半解,到熟练掌握关键技术要点,他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如今,面对现场出现的问题,他能清晰地阐述问题的现状、潜在影响,甚至可以针对性地提出2至3种解决方案,供领导决策参考。与监理、设计单位沟通时,他能准确表达施工需求,用规范的工程术语和实际数据,耐心细致地解答疑问。 三个月的时光悄然流转,他的肤色在烈日的洗礼下悄然改变。自从熟练掌握图纸以后,郭先齐从“遇事找总工”,逐渐变成:“他们干活我不放心,我再过去看一眼吧。” 从备受质疑到赢得认可,郭先齐用行动证明了自己。7月,当监理开始主动与他探讨施工细节时,那些曾被忽视的深夜苦学、烈日下的坚守,此刻都化作了这场平等对话的底气,曾经的“被动小子”已然蜕变为独当一面的项目骨干。 由于工程位置偏远,24年一整年,郭先齐都驻扎在距离施工地点附近的张伯庄村里,简陋的宿舍里,硬板床、斑驳的墙面,与他想象中的城市生活相去甚远。住宿条件虽艰苦,但他说“大学住了四年6人宿舍,这不算什么”。 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闲暇时,他鲜少像从前那样沉迷游戏,更多的时间用来翻阅工程资料、复盘施工细节,家里人总催他回家看看。 “等工程告一段落,一定回家好好陪陪你们。”这句话,他不知对家人说了多少遍,却总因工程进度一推再推。 鼓楼的钟声顺着海河飘向远方,就像郭先齐对家人的承诺,在时光里悠悠荡荡。在责任与牵挂之间,郭先齐选择把对家人的思念藏在心底,继续扎根在施工一线上。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