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开满庭芳 |
||||
|
||||
窗边的茉莉鼓满了花苞,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在阳光下争先绽放,沁人心脾的花香随风阵阵飘来,那香气宛如调皮的孩童。每次找王伟升总签字的时候,我心中总会在心里嘀咕:“要不问问他,能不能剪上一支枝?”一次鬼使神差,我终于开口问了,他笑着说:“挑粗的剪。”随即起身让出了位置。咦?这和我印象中严肃、不苟言笑的总会形象不太一样。 还记得他刚上任国贸公司总会时让我们逐一自我介绍, 那双犀利的眼睛扫过每一个人,仿佛要一眼看透我们的工作能力似的。初见时的严肃与威严让人敬畏,但随着相处,逐渐体会到这位领导的温和与宽厚。在他那里,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没有斥责的语气,反而更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用自身行动去引领我们不断进步。 审计新解:从对立到共赢 曾几何时,最害怕的就是审计,总觉得他们带着一种不找出问题不罢休的执拗,近乎鸡蛋里挑骨头。对于我们这些丁是丁卯是卯的财务人员而言,不被检查出问题就变成了对完美工作的偏执追求。审计指出的疏漏就像墨点一般噼里啪啦的落在凭证上、账簿里......审计与被审计,就俨然变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但王总常说:“不用怕审计,别觉得人家是来为难我们的,他们是来帮我们的,是来查缺补漏,使我们做得更规范的。”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解读“审计”,也是我第一次对“审计”这两个字有了新的理解。是啊,那些我们未能察觉的问题,往往需要旁观者才能看清、点明。审计让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让混沌的地带有了边界。在“借贷必相等”的会计法则里,审计与被审计,何尝不也是一种平衡?从此,审计不再可怕。 润物无声:亦师亦友的引领 每次我将写好的说明发给王总审阅,他总会做多处修改,之后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要提高写作水平啊。” 接着他打开电脑里的文件夹,点开 “公司发文”—— 按年份分类的文件夹井井有条地映入眼帘。他找出对应的发文,一边对照一边帮我修正。单是这份有条不紊的工作习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就值得我好好学习。 平日工作中,他从没有因为 “总会” 的身份而高高在上,也不会因为我们犯错而厉声斥责。他更像一位老师,耐心指出错误,告诉我们如何整改。有一次,他在财务部指导完工作后,瞥见我们桌上的绿萝,说:“你们这花都没水了,都不浇的吗?” 不知是谁开玩笑说了句:“要不您给浇浇?” 从此以后,我们多了一位 “园丁”—— 他浇灌的不只是桌上的绿植,更浇灌了我们的心灵。这份平易近人,悄悄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得知我们喜欢种菜后,他还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种植技巧:萝卜怎么种、韭菜怎么割、瓠子怎么炒…… 我们这些 “生活小白” 听得津津有味。直到有一天,他递给我一袋花生,说:“花生壳碾碎拌在土里,土才肥哩。” 我们原以为他当时只是即兴一提,却没想到,他竟一直记在心里。 薪火相传:沉淀与成长 “别怕干活,别嫌繁琐。知识学在身上、经验攒在脑子里,都是自己的,别人拿不走。” 他从不空讲大道理,却把这些年的工作心得娓娓道来,像一位父亲怕孩子走了弯路。他不把 “学习” 挂在嘴边要求谁,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学习藏在细节里。他带着我们一遍遍修改措辞,不是挑刺,是教我们严谨表述;他分享的点点滴滴,不是闲聊,是传递对生活的踏实态度。这一切,起初并不觉得特别,却在日积月累中悄悄地转化成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能力。 如今回想起来才真正明白:工作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自我修炼。所有经历过的问题、解决掉的困难、沉淀下来的反思,都不会白费。它们一步步地塑造了更稳重的自己、更强大的内心。知识是自己的,能力是自己的,看待事件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都是自己的。而这些,才是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拿走的人生财富。 余香长存:致敬奉献者 看到王总离岗的正式文件时,我们心里都满是不舍。大家总说:“他头发还没白,多年轻啊。” 可我曾见过他未染发的样子 —— 细细碎碎的白发掺在黑发里。原来,他早已把最炙热的年华、最坚定的信念,都献给了电建事业。 王总就像他窗边的那株茉莉花,朴实真诚、率真不张扬。“情味于人最浓处,梦回犹觉鬓边香。” 他的谆谆教诲总在耳边回荡,让我们受益良多。 山有顶峰,湖有彼岸。人生漫漫,终会“再见”。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