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十年精彩纷呈:彭程的跨界成长之路 |
|||||
|
|||||
|
在工程建设现场,有人深耕单一专业逐渐成为技术尖兵,有人辗转多个岗位,成为“万金油”骨干。90后小伙彭程,用十年的职业履历,书写了一段从成本管控到技术攻坚的跨界成长故事——从深圳地铁的施工一线到海外道路的技术统筹,从合同计量的精准核算到公路桥梁的方案编制,他以跨界融合为笔,在交通建设的画卷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 初入行业 在深圳地铁的土壤里扎根 2014年盛夏,刚走出校园的彭程,怀揣着对工程建设的热忱,加入深圳地铁7号线项目工程部,成为一名施工员。彼时的深圳,正处于轨道交通建设的高峰期,7号线作为连接深圳南北的重要线路,工期紧、任务重,对现场施工管理提出了极高要求。 “第一次走进地铁车站施工现场,扑面而来的是机器轰鸣声、钢筋水泥的气息,还有密密麻麻的施工图纸,当时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回忆起初入职场的场景,彭程依然记忆犹新。他负责的地铁车站安装及装饰装修工作,看似是收尾环节,实则关乎乘客体验与工程品质。小到一块瓷砖的铺贴平整度,大到整个车站的管线布局合理性,都需要细致把控。 为了快速上手,彭程养成了“泡”在现场的习惯。每天清晨,他提前半小时到达工地,对照施工图纸梳理当日作业内容。白天跟着工人师傅学习管线铺设、墙面抹灰、地面找平的工艺要点,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拿着图纸追着技术负责人请教。晚上回到宿舍,再将当天的施工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形成施工日志、问题台账。 在装饰装修阶段,地铁车站存在多专业交叉作业的难题——水电管线安装、通风空调调试、墙面地面施工往往同步进行,若协调不当,很容易出现工序冲突造成工期延误。面对困难,彭程主动承担起“协调员”的角色,他根据各专业施工周期与工艺要求,绘制分区流水施工计划表,将车站划分为A、B、C三个施工区域,明确每个区域水电、通风、装饰的进场时间与作业时长,实现各专业有序衔接、互不干扰。 凭借这份细致与负责,彭程负责的车站装饰装修工程不仅提前完工,还在业主单位组织的质量抽检中,墙面平整度、地面空鼓率等指标均达到优良标准。 “这段施工经历,让我真正读懂了工程实体——每一个数据、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与安全。”彭程说,这也为他后来从事合同计量工作埋下了实践基础。 转型计量 在数据海洋里筑牢成本防线 2016年,因工作需要,彭程被调任深圳地铁4号线项目合约部。从现场施工到合同计量,工作场景从嘈杂的工地变成了堆满图纸与报表的办公室,核心任务也从管好施工过程转向算准工程成本。 刚开始接触计量工作时,最大的挑战是图纸与现场的衔接,虽然有施工员的经验,但面对地铁车站及盾构区间的复杂工程量核算,依然感到压力。盾构区间作为地下隐蔽工程,土方开挖量、管片拼装数量、注浆量等数据,无法像地面工程那样直观核查,一旦核算不准,轻则导致工程款超付,重则影响项目整体成本控制。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彭程带领部门同事认真学习施工图纸并深入车站及盾构掘进一线,建立现场计量台账,每天安排专人跟随盾构机作业,记录实际开挖进度、管片使用数量、注浆量等数据,并拍摄现场照片作为佐证。每周末,他都会将图纸工程量与现场台账数据进行对比,若出现偏差,立即组织技术、施工人员共同分析原因——是设计图纸调整?还是现场施工偏差?确保每一笔工程量都有据可查、精准无误。 除了工程量核算,彭程还负责验工计价与合同签订工作。在验工计价环节,他积极完善三级审核制度,确保每一期工程款申报都合规、准确、及时。在分包与劳务合同签订中,他牵头梳理风险条款清单,针对工程变更、工期延误、价款调整等常见争议点,明确双方权责与计价方式,如此一来既保障了劳务队伍的合法权益,也避免了后续纠纷。 在彭程任职期间,深圳地铁4号线项目合约部对上验工计价、对下计量结算均能圆满地结算,签订的分包、劳务合同,均顺利履行完毕,未发生合同纠纷。而这份从数据中找问题、从合同中防风险的能力,也成为他后来回归工程技术领域的独特优势。 海外历练 在异国他乡扛起技术大旗 2020年10月,一则旺达亚鲁古鲁道路升级项目急需工程技术人才的消息,让彭程动了心。彼时的他,已在合同计量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内心深处,对工程技术的热爱从未消退。“海外项目不仅能让我回归技术本行,还能挑战不同的工程环境,这对职业成长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彭程打定主意后,主动请缨,远赴非洲,并逐步成长担任该项目工程部主任。 卢旺达亚鲁古鲁道路升级项目,是当地连接城乡的重要交通干线,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区域通行效率。但项目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一是当地雨季长达6个月,路基易积水变形;二是当地工人技术水平有限,难以满足高标准施工要求。 “刚到项目时,看到泥泞的施工场地和语言不通的当地工人,我确实有点慌。”彭程笑着说,但他很快调整状态,从解决问题入手。针对雨季路基施工难题,他组织技术团队开展现场勘查,发现原设计采用的素土回填工艺,在雨水浸泡后易出现沉降及滑塌。经过反复试验,他提出“石笼+砌石挡墙”的优化方案——在路基两侧设置挡墙及碎石盲沟,加速雨水排出;在容易积水的路基段填料中铺设土工格栅,增强路基整体性与承载能力。方案实施后,经第三方检测,路基压实度从原来的百分之八十五提升至百分之九十八,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为提升当地工人技术水平,彭程创新推出分层技术培训计划。他将培训内容分为三个层级——基础操作层,通过手把手教学,让工人掌握铁锹使用、压路机操作等基础技能;工艺提升层,结合施工图纸与规范,讲解路基摊铺、路面压实等关键工艺的技术要点;质量管控层,培养工人的质量意识,教他们识别路面裂缝、平整度偏差等常见质量问题。为解决语言障碍,他还请项目翻译将培训内容翻译成当地语言,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施工手册,发放给每一位工人。 “在卢旺达亚鲁古鲁道路升级项目顺利通车。通车当天,当地居民载歌载舞,向中国建设者表达感谢,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建造’的价值,也更加坚定了在工程技术领域深耕的决心。”彭程说。 回归专业 在市域铁路实现“技术+成本”融合 2025年4月,彭程回到国内,加入温州市域铁路S3线项目部,担任工程部副主任。温州市域铁路S3线是连接温州主城区与南部县市的重要交通动脉,而SG4标段以公路桥梁工程为主,包含钢桁组合梁、钢砼组合梁、简支梁、连续梁等不同结构形式的桥梁,技术难度高、成本管控压力大。 “这次岗位调整,对我来说是‘优势整合’的机会。”彭程这样想,他心里默默盘算将合同计量积累的成本意识与海外项目练就的技术能力相结合,在公路桥梁施工管理中开辟了“技术+成本”的融合路径。 在桥梁施工方案编制阶段,彭程就融入成本思维。现浇轨道梁采用贝雷架支撑体系,代替传统的盘扣支架,整体提升了施工作业效率,又在无形中减少了施工成本。 在技术交底与工程量计算环节,彭程建立了闭环管理机制。他在技术交底时,不仅向施工班组明确桥梁基础钻孔灌注桩、上部结构钢筋绑扎等工序的工艺要求与质量标准,还详细说明各工序的工程量计算依据施工过程中,他协调计量人员同步开展工程量动态核算,每周与设计图纸工程量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偏差并调整。 “合同计量让我懂‘成本’,工程技术让我懂‘施工’,两者结合,才能让项目在‘高质量’与‘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彭程说。 如今的他,不仅能编制出技术可行的施工方案,还能从成本角度优化方案。不仅能精准计算工程量,还能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工程量偏差,这种双重能力让他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回顾近十年的职业历程,彭程坦言,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他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成长:“很多人觉得跨界是‘从零开始’,但对我来说,跨界是‘优势叠加’——施工员的经验让我懂现场,计量工作的经历让我懂成本,海外项目的历练让我懂管理,这些经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成就的。” 如今的彭程,正朝着公路桥梁领域专家的目标迈进,继续在工程技术领域深耕细作,用专业与责任,为交通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道路上,这位懂技术、会成本、善管理的工程人,将为电建市政书写更多精彩的新篇章。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