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川水库的“钢筋铁骨”锻造记 |
||||
|
||||
三月的乌蒙山脉云雾缭绕,在赫章县野马川水库施工现场,一座崭新的混凝土拌合站正悄然拔地而起。这座承担着主副坝浇筑使命的核心枢纽,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的质量,将为野马川水库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拌合站作为混凝土生产的核心枢纽,运输与安装工作的顺利推进影响着整个项目的工程进度。 每一颗螺丝的紧固,每一根管道的衔接,都凝聚着建设者们的心血与智慧。这座“钢筋铁骨”的建成,将持续发光发热,为野马川水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座水库成为赫章县的一颗璀璨明珠,照亮山区人民的幸福生活。 深山里的选址博弈 设备物资部联合工程设计、施工等关联部门,针对拌合站的选址展开细致入微的勘察工作。全方位考量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风貌、原材料供应的源头所在、混凝土需求的分布态势,以及交通状况的便捷程度等诸多因素。 “选址就是选命脉!”设备物资部主任王佳麒在临时搭建的观测台上,手中的激光笔在峡谷间肆意挥洒出一道道光弧。项目团队历时一周,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对多个备选场地进行了深入考察与对比分析。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克服了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等重重困难,只为找到那个最适合拌合站建设的“黄金位置”。 经过项目团队多次商讨,最终决定选择在靠近施工现场、毗邻主副坝的位置,该地点便于原材料运输,并且交通相对便利,是拌合站最理想选址。 这一布局极大程度地缩短了原材料的运输路程,显著提升了混凝土的配送效率,为野马川水库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千里调兵的资源棋局 当设备清单敲定,一场横跨东南沿海与西南山区的资源调配悄然启动。 拌合站设备分别从中山与福鼎出发,开启约 3000 公里的漫长运输旅程。一路跨越山川、穿过城市乡镇,相继途经四省,稳步驶向目的地。为确保拌合站设备安全高效运输,设备物资部门对运输路线进行详细规划。 考虑拌合站设备的尺寸、重量等因素,只有选择合适的运输车辆,确保运输路线能够承载设备的重量,才能满足车辆通行要求。野马川水库项目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其独特的山区地形给设备运输带来了严峻挑战。 项目所在地道路蜿蜒曲折,路幅宽度受限,常规大型运输车辆难以通行。面对这一特殊工况,设备物资部创新性地采用了“分段运输+接力转运”的解决方案,山下设立临时转运中心,采用25吨吊车及板车接力运输。 项目部还制定夜间错峰运输方案,成功实现运输事故零发生,较原计划提前 3 天圆满完成运输任务。拌合站的运输及安装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任务。设备物资部门发挥着关键作用。前期规划时,部门人员仔细考量各项细节,精心制定方案;运输组织阶段,严谨安排调度,确保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安装质量把控过程中,严格依照标准,认真检查每一道工序。通过这些努力,成功让拌合站投入使用,为工程建设持续供应质量可靠的混凝土,有力推动了工程顺利开展。 黎明时分的质量交响 验收当天的晨曦中,项目团队全员就准时到岗,专注地开展最后的“全负荷压力测试”。 操作间内,操作人员紧盯着控制台,双手快速在按钮和操作杆间切换,双手快速操作,汗珠不断从额头冒出,浸湿工作服,只为精准掌控设备运行,不错过任何数据变化。 设备旁,技术人员手持专业仪器仔细检查关键部位,用扳手拧螺丝测试牢固程度,借助测漏仪排查管道泄漏隐患 主控室里,大屏上跳动的数据吸引着所有人目光。当计量精度稳定在百分之0.5,产能达到每小时220立方米,现场瞬间爆发出欢呼声,测试取得阶段性成功。 在拌合站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设备物资部门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进行质量检测和验收工作。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行业规范以及设备的技术要求,对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混凝土的搅拌质量、生产能力、计量精度、环保指标等方面。对设备的外观、安装牢固程度、安全防护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只有在设备通过各项检测,达到验收标准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在这场持续30天的攻坚战中,项目团队交出了零事故、超进度、优质量的答卷。他们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野马川水库的顺利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拌合站的投入使用,项目团队将秉持一如既往的饱满热情与坚定信念,全身心投入后续施工任务,为打造优质工程倾尽全力、贡献力量。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