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川水库项目的 “美味使者” |
|||||
|
|||||
在黔西北赫章县的群山褶皱里,野马川水库的建设热潮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灼烧着这片曾经寂静的山野。自 2024 年8月初项目开工以来,汇聚了一群为 “治水兴邦” 梦想奔走的建设者,他们顶风冒雨、挥汗如雨,在工地上书写着奋斗的篇章。 在这群追梦者中,有一位特殊的 “奉献者”,她扎根工地食堂,用锅碗瓢盆作 “乐器”,以美味佳肴为 “慰藉”,用一道道热菜暖汤,为这群奋斗者筑起最踏实的能量港湾,她就是项目部的厨师简志芬。 初入工地:克服困境,为爱坚守 三个月前,简志芬应聘来到野马川水库项目食堂。初到之时,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她早已习惯了家乡的酸辣口味,听说项目上有近半数工人来自北方,面食是他们一日三餐的主食,而项目部周边山峦连绵,交通不便,采购食材尤其是制作北方面点所需材料,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工地偏远、条件艰苦的环境让她内心犯起嘀咕。 不过,简志芬有着独特的“优势”——年轻时曾在北京工作数年,期间跟着当地厨师学会了不少面点制作技艺。如今,项目上北方人居多,熟悉的北方口音勾起了她的青春回忆,也让她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一想到自己做的饭菜能让辛苦干活的工人们吃得满足,再难也得咬牙坚持。” 这便是她来此做饭的最初信念。 日常工作:清晨到日暮,美味不打烊 每天,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薄雾,简志芬就已出现在食堂,灯光伴随着她的身影亮起,渐渐驱散了山间的凉意。她深知,对于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工人而言,一顿营养可口的早餐至关重要。淘米、熬粥,随着蒸馒头的热气缓缓升腾,整个食堂都被温馨的香气包裹。“大家在工地干活那么累,早餐一定要吃得饱饱的、暖暖的。” 这句朴实的话,是她每天清晨忙碌的动力。 早餐的忙碌刚结束,简志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午餐的准备中。为了保证食材新鲜,她每天都会和采购部一起核对清单,检查食材的状态,她小心翼翼地清洗每一份蔬菜,在她眼中,这些新鲜食材都是为工人补充能量的 “宝藏”。工地人数众多,她常常手握大锅铲,在灶台前不停翻炒。夏日里,厨房宛如一个巨大的蒸笼,热气与油烟交织着扑面而来,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但她始终专注于每一道菜,毫无怨言。 用心烹饪:兼顾众口,传递温情 为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都能吃得满意,简志芬花了不少心思。她主动与工人聊天,了解大家的饮食偏好。得知工地上四川、贵州籍工人偏爱辣味,北方籍工人则喜欢咸味后,她专门研究鲁菜的咸鲜与川菜的香辣,做饭时将咸、辣口味的菜品分开制作,让每个人都能尝到熟悉的家乡味道。“简师傅做的菜,比家里妈做的还香!”来自山东的工人小伙一边扒着米饭,一边竖起大拇指。每到午餐时间,食堂里总能听到这样的夸赞,而简志芬则会站在一旁,看着大家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露出质朴的笑容:“大家吃得香,我就有干劲。” 一次,工地迎来重要检查人员,需要准备一顿丰盛的工作餐。时间紧、任务重,还要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这对简志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她没有退缩,提前几天就开始构思菜单,精心挑选食材。那一天,她从清晨忙到中午,在厨房不停忙碌。当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端上桌时,赢得了所有人一致好评。 暖心关怀:不止于美食,更在于陪伴 在工地的日子里,简志芬不仅关心大家的饮食,更把工人们的生活放在心上。工地上的年轻人多,偶尔会想吃点 “家乡味”,提出想吃玉米包子、饺子或烙饼时,简志芬都会记在心里,第二天一早就联系采购部买好玉米或者面粉和猪肉,中午特意给大家加餐,尽力满足大家的需求。 除了做饭,简志芬还把食堂和宿舍的卫生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饭后,她都会把食堂的炊具洗刷得干干净净,灶台、地面擦得一尘不染;宿舍周围的小路,她每天都会扫一遍,遇到下雨天,还会铺上石子防滑;就连宿舍的公共厕所,她也会定期清理洗刷,洒上消毒液。“只有环境舒服了,大家干活才有力气。” 她说着,洗刷锅底的手并没有停下,汗珠从额间滚落,却依旧神采奕奕。 如今,野马川水库项目已经推进了近一年,大坝的轮廓渐渐清晰,输水管道也在一步步延伸。工地上的生活依旧忙碌,但食堂里的烟火气,始终是建设者们最温暖的港湾。简志芬依旧每天凌晨起床,在厨房里忙碌,重复着看似平凡的工作,却用一道道美味的菜肴,为工人们驱散疲惫、补充能量。 夕阳西下,工地渐渐安静下来,食堂里的灯光依旧明亮。简志芬正在收拾厨房,把明天要用的食材提前备好。窗外,水库的轮廓在暮色中隐约可见,而厨房里的烟火气,正伴着她的坚守,照亮着建设者们的征途。她就像工地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使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坚守与奉献,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也为项目建设注入了别样的温暖力量。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