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匠心筑就清水梦 |
|||||
|
|||||
在深圳市坪山河畔,施工现场的喧嚣与宁静的河流交织。王天增的身影频繁穿梭于泥泞之地与管道安装区域,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精准地踏在工程的关键节点上。作为水环境公司坪山老旧排水管网修复项目施工副队长,他手中那卷被汗水反复浸湿的图纸,边角虽已然发皱卷曲,却始终是引领团队迈向“水清岸绿”美好愿景的有力指引。 2022年盛夏时节,刚加入项目的王天增背着满满一包规范手册,伫立在启兴路施工段的基坑旁。彼时,项目在此处遭遇了严重阻碍——地下水位比预期高出近半米,黏软的黏土层一遇水便化为“烂泥塘”,打入的钢板桩每至夜间就会出现位移,情况岌岌可危。 “不能再等了!”王天增紧锁眉头,目光坚定,站在基坑旁迅速勾勒出几张草图。他依据导师提供的优化方案,带领工人将原定6米长的钢板桩替换为9米,又在四周增设了4台大功率抽水泵。那一周,他与安全员轮流值守在基坑旁,深夜的手电筒光摇曳,他的双眼紧紧盯着监测仪上不断跳动的数字,神情专注而紧张。直到数据稳稳地落入安全范围,他才疲惫地裹着满是泥点的外套,就地打个盹儿。 去年春天的一个清晨,阳光柔和地洒在工地上。王天增如往常一样,手持游标卡尺仔细巡查管道铺设段。当走到一处施工路段时,他敏锐的目光立刻捕捉到一根刚对接好的PE管接口处存在细微缝隙。“停!”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瞬间喊住施工队作业人员。随后,他蹲下身,用卡尺精确测量,果然发现缝隙超标了2毫米。“必须返工!”他没有丝毫犹豫。 当天下午,他组织人员召开整改会,手中拿着那根不合格的接口样品,神情严肃地说道:“咱们修建的是关乎民生的管道,是良心工程,哪怕只差一毫米都绝对不行!” 接下来的两天,他一直坚守在现场,手把手地指导工人们调整热熔温度。他耐心地讲解着操作要点,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执着,直到每一个接口都严丝合缝。晚上收工时,他又认真地拿起记录本,逐一核对整改材料的签字确认,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 2024年10月,刚升任副队长的王天增迎来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项目施工路线必须穿过一条热闹的商业街,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人来人往。按照施工规划,需要临时占用部分商铺门前的区域用于堆放施工材料和设备。并且施工期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噪音和灰尘,这一情况引发了商户们强烈不满和担忧。 王天增深知,处理好与商户的关系是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他没有急于开工,而是先带领团队对商业街展开了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他们挨家挨户地走访,深入了解每一家商铺的经营时间、经营范围以及店主的基本情况,为后续沟通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当他们走进一家早餐店时,老板满脸愤怒地抱怨道:“你们这一施工,我的生意还怎么做?客人都被吓跑了!”王天增脸上立刻浮现出温和的笑容,他耐心地倾听着老板的诉说,随后详细地解释施工计划以及为减少影响所采取的降噪、降尘措施,并郑重承诺会竭尽全力把商户经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在施工过程中,王天增始终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每天都会前往商业街巡查,及时解决商户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有一次,施工噪音意外超出了预期标准,几家商户迅速打电话投诉。王天增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的神情严肃而焦急,当场责令施工队立即调整施工时间和设备。同时,他还挨家挨户地去向商户们道歉。 经过半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和耐心沟通,王天增成功化解了与商户之间的矛盾,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如今,站在渐显清澈的坪山河岸边,微风轻轻拂过,王天增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刚到项目时,导师指着河道语重心长说的那句话:“治水就像绣花,一针一线都得扎实。”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那把磨得发亮的卷尺,这把卷尺见证了他在项目中的每一次成长与突破。 “路还长着呢。”他喃喃自语,望着远处正在铺设的生态护岸,眼神中充满着坚定与期待。 王天增在查看坪山河排水口情况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