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 |
||||
|
||||
班组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前沿阵地,承载着安全制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使命,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石。 传统管理遭遇现实挑战 在中山市南外环项目建设初期,安全环保部班组管理面临多重掣肘,安全责任“层层衰减”,部分班组成员凭经验操作,标准化流程执行走样,隐患排查常流于台账记录,整改闭环率不足60%,应急演练与实际场景脱节,员工面对突发状况时处置能力不足。更棘手的是,随着智能化设备进场,传统“人盯人”管理模式难以匹配新技术应用需求,导致安全风险管控效率低下。 “班组本应是安全防线的最强作战单元,但若基础管理失守,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项目安全环保部主任说道。 这些问题影响着项目的安全推进,若不及时转变管理思路、优化管理模式,项目建设将陷入十分被动的状态。如何突破传统管理的局限,构建一套适应新时代需求、高效且实用的班组管理体系,成为摆在安全环保部面前的迫切难题。为此,项目团队开始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从根本上提升班组管理水平,保障项目建设安全、顺利地进行。 “三位一体”体系 织密安全防护网 南外环项目构建起制度、过程、应急联动的管理体系,监理“三位一体”织密安全防护网。 在制度保障层面,依据南外环项目实际情况,建立“一岗双责”责任清单,将安环指标纳入班组KPI考核。推行安全积分制,把安全表现转化为直观可见的积分,以此为依据对班组进行奖惩。“现在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安全责任,安全积分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大家规范操作。”项目负责人介绍道:“表现好的班组能得到奖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安全制度不再是一纸空文,而是切实落地执行,成为保障项目安全的坚实基石。” 运用信息化手段对项目现场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安全隐患能第一时间被发现。通过定期开展安全巡检、专项检查等,对各个作业环节进行严格把控,详细记录安全问题及整改情况。 项目安全环保部实施班前会风险预判、班中安全巡查、班后总结改进的全过程管理。班组每天需要召开“安全教育十分钟”班前会并上传至群内,安环部进行监督。定期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确保每位班组成员掌握应急处置技能。建立“5分钟应急响应圈”,配齐应急物资。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从制度上明确责任、量化考核,在过程中实现全方位、全时段的安全管控,在应急方面做到有备无患。这种“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在南外环项目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极大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切实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数字赋能 让安全管理“耳聪目明”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班组安全管理带来新的活力。 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上线,实现了工作任务、进度和绩效的实时共享。班组成员通过平台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工作安排,管理者则能实时监控作业现场的风险状况。平台还具备自动识别违规操作行为、智能推送隐患整改通知、自动生成安全数据分析报告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移动终端的发放,让班组管理人员如虎添翼。通过移动终端,他们可以查看视频、实时对话、定位人员,更及时准确地了解人员状态和工作情况。“现在拿着手机就能掌握现场动态,发现问题可以马上沟通解决,方便多了。”安全员高玉朋感慨道。 虚拟现实培训更是为员工培训开辟了新途径。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员工仿佛身临其境,培训的沉浸感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南外环项目施工队长说道:“以前培训就是听讲课,现在能亲身体验各种危险场景,印象特别深刻,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心里就有底了。”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安全管理的长效性离不开良好的安全文化。项目安全环保部通过设立“安全标兵班组”“零事故奖励”等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班组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项目定期组织安全知识竞赛活动,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的浓厚氛围。“安全积分制”活动更是受到班组成员的欢迎,大家通过安全行为兑换奖励,在减少违章行为的同时,安全意识得到极大提高。 “获得安全标兵班组称号那天,大家都特别自豪。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现在整个班组都形成了互相监督、共同保障安全的良好风气。”班组长说着。 班组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神经末梢”,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石。只有将班组管理作为核心,通过责任落实、培训管理、技术赋能和文化塑造,打造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班组管理模式,才能筑牢企业安全生产的防线,实现长治久安。 安全管理需制度、技术、文化三力齐发。南外环改造项目通过责任到人、过程严控、数字赋能,让最小作战单元发挥最大效能,真正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实现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的转变,让每一位班组成员都成为安全生产的捍卫者。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