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山海丈量青春志 创新浇筑“承重墙” |
|||||
|
|||||
从手持全站仪丈量荒野的初出茅庐的新人,到肩扛技术创新大旗的攻坚先锋,他如钢筋般坚韧不拔,扎根工程一线,似混凝土浇筑般沉稳执着,突破重重考验。 他是曹晨阳,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如清晨朝阳般蓬勃向上,他在施工一线已奋战了六年。曹晨阳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生动写照,更是当代青年以专业为利刃、以热爱为光芒,在时代的画布上尽情书写“青年力”的鲜活缩影。 初入山海:测量仪下的青春刻度 2019年7月,福鼎项目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扑面而来。刚毕业的曹晨阳攥紧全站仪站在工地边缘,眼前是绵延的未垦山脉与无垠滩涂。作为测量队员,他的战场唯有三样:仪器的精度、数据的严谨、脚步的丈量。 在这陌生又充满挑战的环境里,曹晨阳没有丝毫退缩。每一次仪器的精准调试,每一组数据的反复核对,每一步在崎岖山路上的艰难行走,都关系着整个项目的成败。遇到复杂的地形,他会反复测量多次,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精度的细节。在一次对滩涂区域的测量中,仪器突然出现了数据异常,他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地排查每一个可能的原因,最终发现是仪器受到了潮湿环境的影响。他及时对仪器进行了维护和校准,确保了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误差超过3毫米就是事故。”导师的叮嘱铭刻于心。烈日下,他每日徒步十余公里复测坐标,工装被汗水反复浸透成深蓝;暴雨后,他深陷泥泞校准基准点,胶鞋裹满红土也浑然不觉。深山测量蛇行脚边,海边作业蠓虫叮咬致浑身红疹。 这些困难都没能让曹晨阳有丝毫退缩,他始终将导师的话当作行动的准则,在一次次的测量工作中,不断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测量经验,也对这片山海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一次精准的数据记录,每一个坚实的脚步印记,都成为他青春岁月里不可磨灭的刻度,见证着他从初出茅庐的新人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测量能手。 低头擦拭镜片雾气时,他发现紧握测量记录本的掌心早已洇湿纸页,本子边缘反复描摹的“安全第一”四字,在汗水中晕染得格外模糊。稍作喘息,他又投入工作。项目经理说道:“这小伙子眼里有火,心里有尺。” 双肩挑担:测量与施工的跨界锤炼 2020年9月,曹晨阳担任项目测量队副队长,角色转变带来更大挑战:他迎来首次跨界挑战,左手抓测量精度,右手管施工调度。 在测量工作中,每一个数据都容不得半点差错,他带领测量队员在施工现场反复核对点位、校准仪器,确保每一处测量结果都精准无误。在施工调度方面,他要协调各方资源,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面对不同施工班组的需求和问题,他总是耐心沟通,积极解决。有时遇到施工难题,他会深入现场,仔细研究方案,与施工人员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他要求坚持使用“三步复核法”——新人初测、队长复测、现场抽检,将现场测量差错率大大降低。“测量是工程的‘眼睛’,施工是‘手脚’,必须联动。”他在例会上强调。 2021年,曹晨阳转岗成为工程部副主任。在一次关键节点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天气原因,施工进度严重滞后,而后续工程必须等待该节点完工才能继续推进。曹晨阳心急如焚,他白天坚守在施工现场,进行指挥调度,协调各方资源;晚上则留在办公室钻研解决方案,常常忙碌至深夜。面对工人的疲惫与抱怨,他没有丝毫懈怠,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一边以身作则,带头攻坚克难。那段时间,他几乎吃住都在办公室,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追赶施工进度。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施工任务提前完成,保障了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年间,他带领团队完成27个关键节点施工,经手数据超上万组,却始终保持零事故记录。工友们说:“跟着曹队干活,心里踏实。” 转战新域:从山海之畔到广厦之巅 2023年,曹晨阳站在北京大兴项目工地的混凝土基桩上,咸涩的海风记忆被都市的尘埃取代。在福鼎滨海大道项目的四年里,他的世界是横向延展的路基、潮汐涨落的滩涂,是与岩层角力的测量博弈;而此刻,北京大兴房建项目即将拔地而起,他的战场从地平线转向天际线,从线性工程跳入立体迷宫。 作为北京大兴项目工程部副主任,从测量员到管理者,他清醒的认识到,单一技能已无法匹配新时代工程需求,他积极参加公司各项培训,从技术交流到质量管理,从制作效果图软件到 BIM建模等多个方面,他全方位的提升自己并运用到项目上。 面对年轻技术员的畏难,他倾囊相授。在项目领导支持下,他推动设立“技术微课堂”,每周组织各部门轮讲,涵盖预制装配、绿色施工、合同管理、成本核算。“要让每个青年都成为多面型人才,既能向下扎根,又可向上生长。”项目领导如是说。 智造未来:高新研发的攀登者 2019年刚毕业,曹晨阳就遭遇了技术难题:潮汐区海域段的CFG桩受潮汐影响,成桩极为困难。在项目总工和师傅的引领下,他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在回填潮汐区埋设土压力计和水压力计,以观测潮汐所产生的影响;与高校展开合作,运用大型有限元程序,构建海湾淤泥质滩涂CFG桩施工力学三维模型。 团队综合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以及工程应用等多种方法,最终形成了潮汐海湾淤泥质滩涂CFG桩施工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成效显著,荣获中国科技进步奖、山东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中施企协微创新成果、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交通建设“微创新”成果等多项荣誉。 一晃六年过去,曹晨阳始终没有放弃对科研创新的追求。在北京大兴项目,他主动请缨负责科技创新,肩扛技术管理、测量管控与高新研发三面大旗。 在科研组长的带领下,项目在三年内成功申报了5项科技项目。曹晨阳作为技术负责人,他积极组织青年员工广泛投身于研发工作。 自项目成立以来,团队累计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7项。同时,围绕研发项目组建了QC小组,深入开展创新性与问题型的QC研究。他所主导的兴安QC小组荣获天津市建协QC一等成果,并被推荐至中施企协,真正做到了将科研论文书写在工程现场。 “传统工程必须插上科技翅膀。”他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以科技驱动高效管理。他推广的共享文档协同办公,打破信息壁垒;针对施工日志收集溯源难题,曹晨阳巧用WPS表单功能设计日志模板,管理人员手机端即可实时记录生产、技术、材料、质量、安全等全要素信息,数据自动汇总至在线表格,搜索便捷,为管理决策提供强力支撑。 六年三岗,曹晨阳胸前的党徽始终锃亮。当被问及“青年力”的内涵,他望向正在浇筑的混凝土结构:“它就像我们这代人——既有钢筋铁骨的硬度,又有持续生长的韧性。最重要的是,永远知道自己要成为怎样的‘承重墙’。”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