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故事】十年筑路四海心 |
||||
|
||||
十载风雨,四海为家。 这是一代中国建设者用智慧与汗水绘就的海外征程。他们带向远方的不仅是中国的技术与标准,更有一种在艰苦环境中扎根生长、在文化交流中真诚互助的工程精神。 2011年夏天,胡科委第一次踏上卡塔尔的土地时,五十度的高温炙烤着沙漠,也考验着这个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测量人。远方的沙丘在热浪中扭曲变形,而他的目光却愈发坚定,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用测量仪在这片沙漠中丈出中国人的使命与担当。 风沙中绘就“红色坐标” 卡塔尔CP1项目是胡科委海外筑梦的起点。 还记得他第一次站在沙漠工地时,热浪如巨浪般扑面而来,高温让全站仪的金属外壳烫得几乎握不住,面对这“下马威”,这个中国小伙子没有退缩。 为应对极端高温,他翻遍文献,结合实地观察,摸索出“间歇作业法”。凌晨四点带队踏着星光出工,赶在烈日当空前完成关键测量;正午时分则转战临时板房,对着电脑精准处理数据。他还用红色沙子在现场画出一道道醒目的标记线,像大地上的红色坐标,让来自印度、尼泊尔、孟加拉的工人们一目了然。一位巴基斯坦老工人竖起大拇指:“胡的沙画,比图纸还明白!” 斋月期间,胡科委发现工人们因禁食体力下降。他悄悄准备了一箱电解质盐水,却细心地用不透明的箱子装好,附上纸条:“需要时请自取,愿真主保佑。”这种不着痕迹的善意打动了工长阿里。一天收工时,阿里掏出一瓶冰镇可乐递给他,结结巴巴地说:“You teach, we learn together(你来教我,我们一起学习)” 。 最让胡科委感动的是,工人们发现他这个中国测量员尊重他们的习俗,竟悄悄在他工具箱里塞满了椰枣和饼干。项目结束时,阿里郑重地将一条磨得发亮的祈愿绳系在他手腕上:“这条绳陪伴我从麦加到麦地那,现在让它保佑你走遍世界。” 400多个日夜过去,胡科委的皮肤晒得黝黑,眼神却越发清澈明亮。他不仅学会了用6种语言说“水准仪”“坐标点”,更懂得了,测量仪量得出毫米级的精度,而人心与人心之间,需要的是一次次真诚的共振。 多哈之夜创新照亮沙漠 2012年7月,来到多哈高速公路项目。这个连接多哈新城与工业区的交通动脉工程,对测量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胡科委抵达多哈便立即投入工作,没想到沙漠的“见面礼”竟如此猛烈。 那天下午,胡科委刚在戈壁中架好全站仪,天际突然卷起一道昏黄的沙墙。狂风裹挟着沙砾呼啸而来,能见度瞬间降至不足五米。 “保护仪器!”他大喊一声,毫不犹豫转身护住设备,沙尘如细密的钢刷刮过工装,嘴里满是砂砾,连呼吸都带着灼热的颗粒感。 这场沙尘暴反而催生了创新。当晚,胡科委带领团队成员蹲在板房里,对照仪器使用手册,结合沙漠特点琢磨出了“三防工作法”。给镜头戴上防尘罩,用防水塑料袋包裹电池,每日早晚各校准一次。英国监理约翰逊先生巡查时,看到这些自制的防护装置,忍不住竖起大拇指:“Chinese precision plus desert wisdom!”(中国精度加上沙漠智慧)。 桥梁施工阶段见证了真正的突破。面对传统全站仪效率低下的问题,胡科委连续一周带着技术员泡在现场,反复测试GNSS-RTK技术。有一次校准参数时突然刮起大风,阿拉伯籍助理阿米尔立即脱下外套为他们遮挡风沙。当团队成功将单桩放样时间缩短一半时,大家在风沙中相拥欢呼。 最让胡科委自豪的是标准化数据模板的推行。起初,不同国家的施工队对数据格式各有要求。他主动召集各方代表,用投影仪演示模板优势,还特意准备了阿拉伯语、英语双语说明。巴基斯坦籍工长哈桑拍着他的肩膀说:“胡,你让我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团队!” 月光下的多哈沙漠,常常能看到他们挑灯夜战的身影。中企的蓝色工装与各国工服交织在一起,测量仪器的提示音与多语种的交流声汇成特殊的交响曲。正是在这里,胡科委完成了从“执行者”到“创新者”的蜕变,而中国企业的专业精神和包容胸怀,也随着一道道精准的测量线,深深烙印在这片沙漠之中。 红土地上的师徒情 2013年9月,胡科委带着两箱沉甸甸的测量资料和一颗赤诚之心,远赴坦桑尼亚纳卡帕尼亚公路项目。飞机降落时,他透过舷窗看到一片广袤的红土地,那里没有卡塔尔的奢华,却有着最质朴的笑容和最严峻的挑战。 真正的考验在一场暴雨后降临。全站仪的棱镜在搬运途中意外损坏,当地市场根本找不到替换配件。望着桌上残缺的棱镜,胡科委突然看见窗外挺拔的非洲金合欢树。 “有了!”他带着当地助手约瑟夫钻进灌木丛,挑选最直的树枝削成标杆,又拆下卡车反光条仔细绑扎。烈日下,他们反复调试这个“非洲特色棱镜”,当仪器屏幕上终于显示出3mm的误差精度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约瑟夫激动地抱住他:“胡先生,你是魔法师,你让枯木变成了精密的仪器!” 在电力供应极不稳定的山区,胡科委用“传统+现代”的模式开展工作。他随身携带笔记本和手绘测量草图,每天还骑着摩托车到20公里外有信号的山头传输数据。有时为了找一个稳定的信号点,他要在荒原上奔波到深夜。这些饱含智慧的方法被助手约瑟夫认真整理成《非洲测量手册》,封面上工整地写着“胡氏非洲测量法”。 在约瑟夫的婚礼上,他拿出用测量数据纸精心折成的“百年好合”中国结,郑重地交给胡科委:“胡师傅,你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中国人对工作的热爱。”胡科委接过这个特殊礼物,发现每张数据纸都标注着中文和斯瓦希里语的双语注释。这一刻,胡科委深深体会到,中国建设者带去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薪火相传的工程精神。 2019年,带着十年海外经验,胡科委回到祖国。在扬州城乡道路改造项目中,他将海外创新的“三维实景放样法”应用于老旧城区改造,解决了传统测量方法在复杂民居环境中的精度问题。面对安徽山区生态修复工程的特殊要求,他改良非洲雨季测量经验,设计出“动态基准监测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点的实时预警。 十年风雨初心不变,那些被红泥染透的工靴、刻满刻度的手掌、跨越语言的微笑,共同铸就了中国建设者的国际名片。如今站在广西防城港项目的指挥台上,他依然保持着测量员的习惯,每次开工前总要亲自校验首个基准点。他说:“工程会竣工,但真正值得珍惜的,是我们在世界各地用专业赢得尊重、用真诚打破隔阂的每一个瞬间。”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