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五年·成长的约定 |
||||
|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而人才强企,则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潜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唯有高度重视人才、积极培养人才、全力留住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乘风破浪。 青春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2020年,公司首批“五二〇人才工程”计划启动,这为青年员工提供了更多的成才机会和更广阔的施展平台。也是在那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刘焕龙,勇敢地奔赴成才路上的第一个五年之约。 “小突破”融入新角色 2020年12月,在熟悉了公司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工作流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了分公司5个职能部门的轮岗学习后,趁着这股“热乎劲儿”,刘焕龙马不停蹄地来到了一个以青年为主的项目团队。 青年为主,显然,这是刘焕龙的“舒适圈儿”,也是他所神往的,更符合他对工作的预期想法。尉氏县城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作为河南省开封市的重要民生工程,包括12条总长约22.5千米的道路工程、33.5千米的管线提升工程、7座桥梁工程、景观绿化及附属设施工程等。项目22名员工平均年龄28岁,其中“90后”18人,占82%,90年出生的项目经理陈昱匡在这个团队中已是年长的“大哥”。 刘焕龙的优势在于融入角色快,思考能力强,克服困难方法多。尉氏县12条路分布在县城多个地区,在前期工作中,不认路、方向感差的他只能依赖导航,严重制约着工作效率。 “连路都记不住,更别说干好工程了。”虽是第一次接触在所难免,但他对工作效率极低的自己很不满意。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刘焕龙开始下定决心牢记去往现场每条路的位置。白天,他跟随有经验的同事从事道路测量放线、障碍物摸排等工作,但可用时间有限。到了晚上,他总要再返回现场多“温习”几遍,刷刷步数。他经常拿着手机边查边记,口中时不时地重复着道路名称。就这样,每天总要比别人多转几圈的他,牢牢记住了去往12条工程道路的全部路线。再回到项目已是晚上10点多钟,他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无人机飞行“成果”,导入到“图新地球”软件,拼接完成便是高清的地图,这同时也是一些用于前期征拆的有效证明。就这样,刘焕龙在边干边学中进步,很快就适应了施工一线的工作环境。 他说:“这算是我一个小突破。”在那时,这样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不知不觉中,刘焕龙早已褪去了学生身份,融入了新身份、新角色,成长迅速。 刘焕龙在尉氏项目施工现场(图/李旭) 博采众长 扛起大梁 2021年4月,尉氏项目逐步进入大干阶段。刘焕龙很珍惜能够参与大型PPP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锻炼机会。7月份,他开始担任质量管理部副主任兼桥梁施工现场负责人。 在负责桥梁施工期间,刘焕龙每天手拿图纸蹲在现场是常态,他时常跟在一个水平高、技术精湛的钢筋班组长后面,询问其如何看图纸、下料。有一天,当他发现那名班组长早已翻烂的技术规范时,才意识到自己与一名钢筋工的差距。 “管理依托技术,只有比施工队伍的水平高才能更好地指导队伍施工。”他开始转变思维方式,拓宽获取知识途径,博采众长,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项目部决定成立工地实验室,自己取样自己测,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成立初期,刘焕龙在担任质量管理部副主任、桥梁施工现场负责人的同时,也兼任着实验室负责人。除了亲自采买实验室的器材,他不断查询、学习检测规范,有时直接跑到第三方检测单位的所在地郑州去学。 “多一道保险,质量有保证”。第三方实验室的检测总是按批量进行,而工地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成熟以后,做到了石灰“一车一检”、灰剂量和水泥剂量“一段一检”,压实度、弯沉、混凝土强度等均可“随时监测”,实时反映现场施工质量情况,同时以第三方实验室检测结果作为验证,既保证现场材料、施工质量实时、绝对可控,又实现了材料进场第一时间投入使用、缩短工期。 尉氏项目多条道路工程同时施工,平均每条道路工程历时6个月完成,最快的尉州大道雨水管网改造工程全长1.7千米,仅用时2个月完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乘势而上加速前进,真正做到了“精”修路,项目实验室也从1人发展至团队,建成了集物理、化学实验于一身的项目实验室。 尉氏项目施工交叉作业多,施工难度大,既有道路、桥梁,又有雨污水、电力等多项管线。现场管理、日常报表、施工方案、EDTA滴定、现场试验、无人机航拍……虽然工作越来越多、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刘焕龙内心越来越踏实,越来越有力量。 2020年至2021年7月,仅1年间,刘焕龙编制了梁桩基施工、桥梁拆除、梁板吊装、便道施工等7个施工方案。 2022年5月,刚被任命为质量管理部的主任的刘焕龙一人扛起了质量管理部的“大梁”。刘焕龙不仅负责项目的质量、实验资料以及一条道路顶管现场施工,更是在此时恰逢4.2公里的S102省道、行政西路两条道路需要单位工程验收。 工作仅一年半,刘焕龙就要组织单位工程验收。一向睡眠质量很好的他,在那一周失眠了,常常半夜醒来,思考质量管理部的职责是什么?该如何去做好……成长的蜕变在悄无声息中沉淀着。 “当时我从未有过组织工程验收的经验,但凡事总要有第一次”。没有多余踌躇的时间,他马上“上手”,开始向各方咨询,咨询类似项目验收的具体流程,并多次与监理、业主沟通,确认验收资料版式等。 年轻就是不服输,年轻就是有韧劲儿。刘焕龙日夜奋战,每份文件都仔细核对,每项数据都反复确认,凭借高度的责任心,S102、行政西路顺利通过工程验收,这也是他第一次独立完成工程验收资料。 在这期间,刘焕龙总结出了一套试验流程,像哪些原材料需要提前几天做检测,土工击实、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沥青混凝土配合比需要几天才出结果,哪些损耗时间比较长,又或是哪些对工期有影响,哪些送检时间有要求?提前多少天送检不会影响施工进度,每项现场试验的关注要点……在他整理的流程资料内索引清晰明了,所需信息便能如精准定位般迅速呈现,这也让后来项目的新职工受益匪浅。 初心不负 五年之约 刘焕龙的成长如雨后春笋般,工作能力、阅历都有了质的飞跃。2024年5月,他被任命为河北定兴灾后修复重建水利项目总工程师。 定兴项目主要分为4个合同项目,涉及战线达200多公里,建设内容含112.2公里的河道治理,新建桥涵104座,修建26个村庄共计42公里的撤退路,更换28个村庄供水管网,新建泵站、水闸、分洪闸等等。点多、面广、战场冗长,仅仅是乘车在河与河之间就有40公里,需要对接4家设计单位,9家监理单位及40余个施工队伍。 没有与“水”打交道的经验,但这次刘焕龙早已没有了踌躇。深耕施工一线攻克过的棘手难题,早已使他积攒下深厚的工作阅历,此时此刻都化作他的自信底气。 刘焕龙迅速洞悉工作要点,从围堰、导流等施工难点切入,积极研究导流方案,通过技术手段优化图纸,灵活调整路线、位置,这能够规避一些征拆不了的区域,解决现场征拆难题。仅去年一年内,刘焕龙组织参建各方,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的设计变更达100多项。 刘焕龙的“角色”转变了,思考问题更成熟,工作重点也有所转变。但主任也好,总工也罢,他总希望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从提出合理设计变更、对下结算、审核、掌握实际现场工程量等角度出发,实现开源、节流。 像目前现场涉及的分洪闸水泥搅拌桩施工,受上方高压线的影响,施工难度较大且危险性高。刘焕龙便与多家打桩的队伍沟通,上网查询,找寻到适配方法后进行严格的成本测算,再与设计、监理、业主沟通,最终将水泥搅拌桩更改为高压旋喷桩。由于高压旋喷桩钻机矮,每米高压旋喷桩的利润相较于水泥搅拌桩的利润要高,这样既盈利,也规避了施工风险;再如取消难以施工且不盈利的小桥,因地基承载力不合格采取的换填措施等,都为项目部争取了更大的利润,实现了“双赢”。 五年前,刘焕龙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许下庄重的五年之约,成长路上以十二分的热忱投入工作,努力提升专业技能。如今,五年之约即将到来,刘焕龙也从初出茅庐的新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他把个人理想融入了公司改革发展的事业中,将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同频共振,真正实现了“发展企业、成就个人”。 这份共赢,是无数个并肩奋斗日夜的馈赠,是相互成就的勋章。感恩这段旅程,未来,刘焕龙将继续奔赴下一场精彩之约。 刘焕龙与新员工们分享工作经历与感悟(图/潘驯江)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