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一“王”无前 勇攀高峰 |
||||
|
||||
从内罗毕外环公路的千米高架桥,到裂谷深处蜿蜒的乡村公路,从岐江河大桥的拆除新建,到陵城产业园高质量交付,王盼的工程刻度,跨越万里,在非洲的灼灼红土与祖国的锦绣山河间刻下印记,将跋涉的足迹化作奋进的坐标。 这份勇攀高峰的执着,既照亮了东非高原上卡车碾过的滚滚烟尘,也凝聚成祖国智慧工地上每一粒跃动的数字光点。 测量新兵 2015年9月,21岁的王盼怀揣梦想,踏上飞往肯尼亚的航班。作为内罗毕外环公路升级项目最年轻的测量员,他满心期待能在海外大展拳脚。然而,刚下飞机,现实就给了他当头一棒——高温炙烤的红土、复杂多变的地形、语言不通的施工队伍,甚至测量设备都因雨季潮湿频频失灵。 王盼没有退缩,白天跟着队长扛仪器、跑工地,晚上熬夜研究规范、恶补当地斯瓦西里语。短短半年,这个“菜鸟”竟成了队里的技术骨干。2016年3月,当项目推进到最关键的桥梁施工阶段,他临危受命担任主测,扛起了两座千米高架桥的精准放样重任。 在随后的施工中,王盼的“零误差执着”成了工地传奇。4座跨河桥梁、2座转盘……每一处结构物的精准放样都考验着他对图纸的理解与现场应变能力。凭借对细节的严苛把控,他不仅完成外业测量,还主导设计图纸审查与优化,当2017年底工程高质量交付时,监理竖起大拇指:“中国测量师,了不起!”而王盼只是擦了擦安全帽上的泥土,笑着说:“路,就是要这样一寸寸量出来的。” 技术先锋 2018年4月,王盼担任肯尼亚275乡村公路项目测量队队长。面对地形复杂、资源有限的施工环境,他不仅带领团队高质量完成道路及结构物施工测量,更主动承担起道路设计优化和图纸绘制工作。 善于钻研技术的表现为王盼赢得了更大的舞台。很快,他兼任项目工程部主任,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技术嗅觉,他自学掌握了道路建模技术,并将该软件应用于项目全过程——从精准计算土方挖填量到优化结构层设计,从混凝土边沟定位到工程量动态核算,提高了内业效率和施工精准度。 业主代表看着这位晒得黝黑的94年工程师笑道:“你这真是把测量员的工匠精神装进了管理者的全局视野里。” 在此期间,王盼还发表了两项个人专利:《一种关于沥青油桶运输的装置》《一种关于公路路基坡脚检测的装置》。 一“王”无前 从海外项目归国后,王盼任中开高速公路土建项目副总工程师兼指导项目测量工作。在岐江河大桥改建工程中,他迎来全新挑战。面对涉及水务、航道、海事、自然资源等政府部门的拆除许可审批,他一边研读相关法规,一边深入了解不同部门监管范围和职能,最终梳理出5套严谨的针对性报审材料。在拿到许可证后,王盼在班前例会上与大家共勉:“以前做工程多是局限在工程施工范围内进行技术研究学习,现在更多地需要与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与不同的上级监管部门对接会让我们做工程更加专业,也会让我们工程人更加明白做工程的社会意义。” 岐江河大桥拆除工程中,项目部创新采用“包保责任制”,将交通导行、拆除监督等关键环节责任细化到人,形成了一张严密的安全管理网络。王盼带领项目团队提前编制科学方案,亲手绘制主要路口导行示意图,配合醒目标识牌实现“分流不堵车”;面对群众不理解,团队以耐心解释和灵活调度化解矛盾。拆除阶段,80台破碎锤同步作业的轰鸣声中,包保责任人分段盯控,风雨无阻确保施工零事故。这场硬仗背后,是项目部“全员一盘棋”的战斗力,拆除的是旧桥,筑起的是责任与荣誉的丰碑。 面对跨河测量闭合难、栈桥遮挡视线、缺乏制高点三大技术壁垒,王盼带领测量团队打了一场攻坚战,首先创造性利用栈桥钢柱搭建“悬臂式测量平台”,将控制点精度提升至0.5毫米级;其次在两岸废弃民房搭建观测台,建立“镜像坐标系”,破解了跨河闭合难题;最关键的突破是攻克了钢桁架温度变形难题,“每个不同时段的测量都是与时间的赛跑”,王盼坚持在凌晨4点、午后2点、傍晚6点三个典型时段采集数据,最终形成动态纠偏系统。 王盼通过扎实的工程实践将技术沉淀为创新成果,《一种用于桥梁拆除的钢筋切断装置》《一种后锚式预吊装置》《一种可移动伸缩式兜底环保装置》《一种钢绞线安全卸载架》这些实用新型专利他都是主要参与人员。还有参编的《双塔单索面斜拉桥机械无损拆除施工工法》,获得了2022年度中国电建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优秀成果三等奖。 勇“攀”高峰 在陵城区应急装备产业园项目现场,副总工程师兼质量部主任王盼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一场关于“质量先行”的硬仗。 项目启动初期,他以“双核角色”破局:作为技术指挥官,他主导搭建产业园的“技术骨架”,从地基处理到钢结构安装,从机电管线预埋到智能消防系统集成,每一步都嵌入精细化施工标准;作为质量守门人,他创新推行“三全管理法”——全员参与监督、全工序无缝衔接、全过程技术交底。他将复杂的规范简化为工人易懂的“操作口诀”,并组织10余场实操培训,覆盖所有施工班组。 项目上的人员无不对他竖起大拇指:“王工,他这一套真行,让我们把标准都当成了习惯,这是真正的质量管理啊。” 面对应急装备产业对建筑结构的极致要求,王盼排查出现质量问题最多的就是在柱梁结构施工中。“问题在现场,答案就在工人手里。”他以身作则,坚持每天蹲守施工一线,记录每个浇筑环节的细节,发现混凝土振捣时间不足3秒、模板拼缝偏差超2毫米等微小误差,都会导致最终缺陷。王盼通过建立“质量缺陷溯源表”,形成“缺陷现象-成因分析-整改措施-预防标准”的闭环管理体系,团队成功的提高了柱梁结构一次性验收合格率。他用行动证明了工程人的价值,把每个细节做到了极致。 如今的王盼,已是东营市农高牧业30MW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的总工程师。站在成排的光伏矩阵前,光伏板反射的金色光芒洒在他专注的脸庞上,仿佛为这份执着镀上了一层荣光。 “国外项目教会我敢想敢干,国内项目让我学会精雕细琢。”回望十年征程,从非洲大地的烈日淬炼到华夏沃土的匠心雕琢,这位94年的工程师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建设者的担当,用坚守助推自己勇攀高峰,也照亮了更多年轻工程师前行的征程。 王盼(中)在施工现场给技术员讲解图纸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