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故事】同心致远,于履约长河铭刻匠心 |
|||||
|
|||||
波兰S6快速路科沙林至斯武普斯克LOT2标段项目作为波兰国家重点公路工程,当前正值夏季施工黄金期。项目部紧紧围绕年度履约目标,统筹资源配置,科学组织施工。 培训适应 逐步胜任 为切实保障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项目共引进中方操作手17人,分三批次陆续抵达波兰。为确保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当地施工环境并熟练掌握设备操作,项目部在他们到岗后,统一安排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波兰当地施工设备的使用规范、操作流程、保养维护方法以及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经过严格的学习和实操考核,17名操作手全部取得当地认可的操作证件,具备了独立上岗的资格。 在工作初期,中方操作手并未立即承担主要施工任务,而是以学习和适应为主。他们首先跟随波方的操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一些辅助性工作,例如施工前的准备、辅助沥青摊铺等。这一阶段的安排,既让中方人员能够逐步熟悉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又帮助他们理解波兰施工的工作方式和节奏,为后续承担更重要的施工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方操作手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技巧,还能灵活应对现场复杂的工况。同时,中方操作手在学习波方施工工艺的同时,也将国内积累的经验方法融入其中,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他们从最初的学习适应,到逐步走向独立操作和承担核心任务,体现了中方团队务实、勤勉、能吃苦的精神风貌,也充分展现了中波双方人员协作配合的良好成效。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项目施工力量,也为项目的高质量履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初战遇困 复盘备战 在项目初次独立开展施工任务时,整体过程并不顺利。与国内常规的沥青路面施工相比,波兰当地的施工工艺多了一道切边的工序。这一工序不仅能够提高路面边缘的压实度和整体耐久性,有效减少雨水渗透路基,降低开裂等对路面使用性能的不利影响,同时对路面的平整度和整体线形美观也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大部分中方操作手此前并未接触过该工艺,再加之所使用的施工设备型号和功能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初次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操作不熟练、衔接不流畅等问题,影响了整体施工效果。 面对这些情况,项目部在施工结束后,立即组织操作手、管理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面复盘和反思,逐一梳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形成书面工作总结。总结中不仅对施工中暴露出的不足进行详细分析,也对如何改进提出具体措施。通过这样的总结,团队在短时间内吸取了宝贵经验,为后续施工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准备第二次施工之前,项目部采取了更加科学、细致的筹备措施。首先,组织全体操作手进行施工流程推演,针对切边工艺、压实遍数、压实温度等关键数据反复确认,确保每一名操作手对工艺要求心中有数。其次,技术人员结合第一次施工的经验教训,提前制定详细的施工预案,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应对措施,例如设备操作不协调、温度控制不到位、压实不足等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降低了施工风险。 协作渐佳 履约提升 目前,中方操作手经过前期适应与培训,已经逐步熟悉了波兰当地的施工工艺和设备操作,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从最初的辅助性作业,到能够独立完成关键工序,再到与波方操作手分工协作、各自承担不同的施工任务,中方团队整体施工能力和组织协调水平都实现了明显提升。 白天,由波方操作手推进施工任务。夜晚,中方操作手便接过接力棒,开启夜间施工模式。在此过程中,项目部中波双方紧密配合,科学统筹施工资源,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现场严格落实机械检查、照明布置及夜间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夜间施工环境安全可控。同时,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技术指导,实时监测拌合、摊铺、碾压及等关键工序,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 无论白昼烈日,还是星夜灯火,施工团队始终秉持“质量优先、安全第一”的原则。披星戴月、昼夜奋战的背后,是全体建设者对项目高质量履约的承诺与坚守。 中、波方操作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从陌生到熟悉、从配合到独立,再到高效协作的跨越,充分展现出快速学习和适应能力。下一步,项目部将继续强化中、波双方团队的交流与互动,推动经验与技术的共享互鉴,不断提升整体施工水平与履约能力,确保项目以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