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毫米丈量青春 技术铺就通途 |
|||||
|
|||||
2022年的3月,在中山南外环项目的热土上,多了一个略显单薄的身影,每天都能看到他扛着沉重的测量设备来回奔走,在尚未苏醒的大地上投下长长的剪影。 作为刚入职的测量员,这个年轻人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周的原地面采集复核工作,为项目顺利开工抢出了宝贵时间。 初出茅庐的袁贺龙不会想到,三年后的自己会成为项目部的技术骨干,用无人机三维技术为工程建设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 初出茅庐 用脚步丈量责任 初入职场,袁贺龙还是带着一份傲气的,凭借着在学校里优异的表现,以及在地铁、高铁等项目实习过的经验,他觉得自己掌握得实属不错。 来到南外环项目,有了他的第一个任务,布设控制网,他用了自己经验中的观测方案,忽视了部分现场环境——楼群遮挡形成的信号不稳定、交通振动带来的基准点位移,解算时发现闭合差超限,数据不合格。 面对袁贺龙的懊恼,师傅宋金震布满老茧的手落在他的肩上:“测量是工程的先行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在可是在实打实地干工程,跟学校可不一样喽,加油啊小伙子。”说完便打开图纸,结合现场给他详细讲解起来。 听着宋金震毫无保留的传授,袁贺龙收起了自己的傲气,开始脚踏实地地学习。袁贺龙跟随师傅宋金震,从布设控制网到数据解算,每一个步骤都细心观察,认真记录。他学会了如何根据现场环境调整观测方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他也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中,保持冷静,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磨炼,袁贺龙的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他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体系,开始主动学习新技术。 从那天起,袁贺龙将“准”作为工作的重点,将“狠”作为严于律己的要求。他扛着沉重的测量设备,每天都最早的赶到现场,脚步走遍了各个沿线,仅用3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周时间完成的原地面采集复核工作量。 因为其他项目的交叉施工,控制点稀缺成为制约南外环项目工程进展的瓶颈。面对全长14公里的线路,袁贺龙白天测水准,晚上钻研静态观测网形布置和解算平差流程,常常工作到深夜。项目部同事回忆:那段时间,小袁的工位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完成的水准闭合差和静态观测数据解算全部合格,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袁贺龙终于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我们的每一组数据,都是后续千百人工作的基准,掌握再多书本上的知识,也需要在实践中提炼淬变。我不怕累,这是我的职责。” 挥洒青春 用创新开拓视野 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正重塑着测量行业。袁贺龙凭借敏锐的技术嗅觉,意识到传统测量方式在复杂地形和大型工程中的局限性。装备的升级,他开始利用项目上的无人机,通过短视频平台、在线课程和行业论坛自学无人机航测技术。反复调试飞行参数、优化航线规划,成功掌握了三维实景建模和高精度影像坐标提取技术。 检验创新成果的时刻来了。随着测量工作的深入,南外环项目边坡原始数据采集成了其中一大难点,边坡数量多、高差大,有的边坡表层已经风化,暴露了外业采集人员在高危边坡的风险。 袁贺龙提议用无人机实景建模,采集数据。老测量员半信半疑:“用无人机测量,能比得上全站仪的精度?” 袁贺龙眼里闪烁着光芒:“师傅,您就信我一次,我做给您看。” 为了让项目上这部普通消费级无人机数据精度更准确,袁贺龙引导大家在边坡附近加密像控点、检查点以及人工采集边坡坡脚作为精度检查,确保了数据准确。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着出色的技术创新和扎实的测量功底,初次应用“普通无人机+三维实景建模技术”采集高边坡地形数据成功了,不仅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也为项目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影像坐标和3D立体模型。 安全员盯着屏幕上360度可旋转的边坡模型连连点头:“以前靠人工爬坡测量,每次我都提心吊胆。现在连岩层裂缝都看得一清二楚,安全隐患无所遁形。” 老测量师傅也掏出笔记开始记录:“后生可畏啊!我们当年拿钢尺爬山的时候,哪能想到测量还能这么玩?现在这技术绝了。” 袁贺龙收获到了大家的肯定,也被聘任为工程部测量队副队长。 学无止境 用技术铺就通途 测量方法有了新的突破,但是后续的“记数据、画图纸”也是相当复杂繁琐,每天需要处理近千个观测点的数据,还要将仪器导出的数据手动填入表格,再逐个对照CAD图纸标注点位。因为项目线路长,资料复核工程量大,数据复核容易出现混乱。 “学无止境”是袁贺龙的座右铭。手边的程序教学书籍早已被翻得卷了边,满屏的代码调试窗口和教学视频映着他发红却又兴奋的双眼。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求知欲,成了袁贺龙不断突破自我的无尽动力。面对新的责任,信心满满的他,在南外环项目测量队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 利用自己学会的知识,袁贺龙带领大家编制表格程序,实现表格与CAD数据交换。可以实现现场采集的原始数据一键绘制在CAD图纸上,也可以直接提取CAD图纸中关键的点线坐标保存到表格中,减少了人工处理数据的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测量工作越变越“酷”。 目前项目主线已全部完成,这里有他刻下的青春坐标,时代注脚。从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袁贺龙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华丽蜕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唯有将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相结合,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凡。 正如袁贺龙常说的:“技术可以改变方法,但测量人的严谨与担当永远不会变。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用毫米级的精度,不仅铺就了遍地的通途,更铺就了一条通往技术与创新的光明大道。”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