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故事】在卡尔巴拉续写“一带一路”友谊篇章 |
|||||
|
|||||
泛黄的戈壁滩上,清真寺的穹顶在阳光下泛着淡蓝色的光泽,远处传来零星的工程机械轰鸣声,那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援建的卡尔巴拉省示范学校项目正在推进的信号。 —题记 2022年6月,来自河海大学毕业的张龙拉着装满专业书籍与常用药品的行李箱,踏上伊拉克卡尔巴拉省的土地。 作为伊拉克示范学校卡尔巴拉项目的工程商务人员,张龙带着“闯荡世界、增长阅历”的初心而来,在克服重重挑战中,读懂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深刻内涵,也见证了中伊人民跨越文化的真挚情谊。 双重挑战下的“破冰之旅” 卡尔巴拉省位于伊拉克中部,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圣地之一,而由市政集团承建的44所示范学校项目,遍布整个卡尔巴拉省,建成后能彻底解决拉尔巴拉省上学难题,被当地居民称为“希望工程”。但项目启动初期,张龙却率先遭遇了“两座大山”。 首当其冲的是商务英语的沟通壁垒。出发前,张龙自认为日常英语交流不成问题,可真正面对合同条款谈判、工程量计量核对时才发现,商务英语的专业性远超想象。伊拉克当地合作方使用的合同文本,既包含“FIDIC条款”的通用表述,又掺杂着伊拉克本土化的特殊约定,常常让他听得一头雾水。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张龙开启了“沉浸式学习模式”,每个清晨,张龙办公室的灯总会提前一个小时亮起,隐约传出商务英语单词背诵的声音;也能看到在闲暇时刻,他总是坐在桌前对照项目主合同和分包合同英文版,梳理当地特有的商务规则。 终于,三个月后,在看到张龙与分包商就合同商务问题据理力争且丝毫不落下风的场景时,他已然成长为一颗巍然挺立的青松。 最让张龙难以适应的,还是卡尔巴拉的高温气候。每年5月至10月,当地白天气温高达45℃以上,地表温度甚至超过60℃,站在阳光下不到10分钟,衣服就会被汗水浸透。而工程合同计量工作,需要经常到现场核对工程量,这些工作都得在露天环境下完成。 为了核对教学楼墙体抹灰的工程量,张龙和工程部的同事顶着烈日,从下午2点开始每一面墙实测实量,统计记录,当测量完最后一面墙时,已经傍晚7点了,张龙感觉头晕目眩,双手也因高温暴晒变得通红。项目同事发现后,赶紧把他扶到阴凉处,递上现场准备的藿香正气水。 “这样的日子不苦吗?”张龙在心里这么问自己,但当抬眼望去,一座座整齐的学校矗立在面前,脑海里浮现出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他坚定了信念,要更加努力才行,这是希望。 为了应对高温,项目部调整了工作时间,还专门采购了降温设备,在施工现场搭建了遮阳棚,准备了绿豆汤、西瓜等防暑物资。渐渐地,他也摸索出了“高温工作技巧”:穿长袖速干衣防晒,随身携带含盐的饮用水补充电解质,每次去现场前涂好防晒霜。当他能在45℃的天气里,从容地完成现场计量工作时,已经慢慢适应了这片土地的“脾气”。 伊拉克示范学校卡尔巴拉项目(摄影/贾兴宝) 合同计量里的“匠心” 由于44所学校,分属不同监理管理,所以同样的图纸,在细节施工要求会出现差异,工程量随之也出现偏差,意味着44所学校最终的工程量都不一样。 在审核时,张龙需要结合每所学校现场实际做到“量体裁衣”,这无疑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为了保证工程量计量的质量与项目效益,张龙和同事们每天加班到凌晨,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监理的认可,每期上报的计量结算,都能很快得到确认。 就这样,一座座学校拔地而起,投入使用。即使远离那片土地,回到了祖国怀抱的张龙,在看到关于项目的新闻报道时,嘴角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阿尔巴音节的温暖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民心相通”,而这份“相通”,往往藏在日常的点滴相处中。在卡尔巴拉的两年里,当地人民的友善与热情,像一缕缕阳光,驱散了张龙初到时的陌生与不安,也让他深刻体会到“援建项目不仅是建工程,更是架桥梁”。 每年的阿尔巴音节,是卡尔巴拉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来自全球各地的穆斯林会前往卡尔巴拉的伊玛目侯赛因圣陵朝拜。 每年的阿尔巴音节期间,项目部都会参与“布施活动”,向朝拜者免费发放食物、水果和饮用水。活动期间的每天凌晨4点,张龙和项目部同事们就来到提前申请好的摊位前,和当地志愿者一起准备食物。 伊朝拜者陆续到来,将食物打包好递到他们手中后,看着他们开心的吃着项目提供的食物,并表示感谢,张龙内心开心极了。那一刻,他看着广场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因一份食物而露出笑容,突然明白:无论文化差异多大,“善意”都是共通的语言。 张龙和当地同事们相处非常融洽。他们会一起庆祝生日,周末一起逛街,共同品尝当地的美食,每当他回国休假时,当地的同事还会送他一些小礼物,盼他早日回来。 这些温暖的瞬间,让张龙对“援建项目”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建的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座连接中伊人民的“友谊之桥”。当看到当地孩子在项目工地外,眼里充满期待时;当听到当地教育部门的官员说“中国援建的学校,是卡尔巴拉最漂亮的建筑”时,我们的工作不仅有经济价值,更有情感价值,它让伊拉克人民感受到了中国的善意,也让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建设者,收获了跨越国界的友谊。 项目接受伊拉克卡尔巴拉省电视台采访 中伊丝路友谊长 2025年初春,当张龙完成工作,准备离开卡尔巴拉时,示范学校项目已经进入收尾阶段。站在学校的操场上,看着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明亮的教室,想象着不久后,孩子们在这里读书、玩耍的场景,他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两年的经历,张龙从一个“渴望闯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更成熟、更有责任感的工程商务人员,不仅掌握了商务英语和当地法规,更学会了在跨文化合作中“尊重差异、寻求共识”。 “一带一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像张龙这样的建设者,在异国他乡用汗水与真诚搭建起来的“发展之路”“友谊之路”。我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建设技术,更带来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更看到了中伊人民的友谊,它藏在合同计量的每一次沟通中,藏在阿尔巴音节的每一份布施里,藏在当地孩子递来的那颗糖果中。 “一带一路”的故事还在继续。张龙期待着有一天,能再次踏上丝路,去见证更多“民心相通”的美好瞬间。 右三为张龙,与当地人民合影(摄影/徐立鸿)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