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一线员工】山海间的精准承诺 |
||||
|
||||
|
清晨六点,晨光初现,在山东公司广西白龙核电项目部工区办公室的灯光已准时亮起。副经理王建俯身在铺开的施工图纸前,指尖随着红线轨迹缓缓移动,眉头微紧。忽然,他手中的铅笔在某个节点处重重一点:“这里的支护方案优化一下,不仅能确保安全,还能省出半天工期。”声音沉稳,却让身旁记录的年轻技术员眼睛一亮。 这个清晨的场景,恰是王建十六年工程生涯的缩影。从渤海之滨到北部湾畔,从黄河岸边到桂北山区,他的脚步踏遍山河,却始终坚守着对工程质量的精准承诺。 精准融入血脉 2008年炎夏,济南小清河治理工程现场,烈日将河岸的泥土晒得龟裂。25岁的王建肩扛20公斤的测量仪器,在泥泞的边坡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汗水沿着安全帽带往下淌,在后背的工装上晕开深色的汗渍。 “这个测站的数据闭合差超限了。”老师傅指着记录本上的数字说。王建二话不说,立即重新架设仪器。烈日下,他扛着仪器在测段间往返三次,直到三个测回的数据完全吻合。 “闸坝的基础数据必须万无一失,这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他对身旁的实习生解释 这种对精准的执着,让他在2011年的南水北调工程中脱颖而出。当时正值汛期,施工进度紧张,王建在复核数据时发现一段渠道的高程存在2毫米的系统性偏差。 “虽然还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但这是南水北调工程,我们必须追求极致。”他带领测量组冒着大雨,重新测量了全线28个控制点,最终发现是一个基准点发生了位移。 在担任副总工程师后,王建对精准的要求更加严格。一次混凝土浇筑前,他发现模板定位偏差达到15毫米。施工队长认为这点误差无关紧要,王建却坚持:“现在差15毫米,后续结构安装就可能差30毫米。立即整改!”他带着技术人员连夜调整,直到东方既白。 在南水北调工程的三年里,他带领团队优化了7处施工方案,将关键节点的工期缩短了20%,工程质量全部达到优良标准。这些经历让他明白:精准不仅是一种技术标准,更是一种责任担当。正如他常对年轻同事说的:“我们建设的不仅是工程,更是国家的未来。” 责任铸就丰碑 2016年,王建转战安徽怀宁S238公路项目。从水利到公路,建设领域变了,但他对“精准”的坚守始终如一。 在路基施工的关键阶段,王建发现设计标高与现场实际存在3厘米的偏差。他立即组织复测。当时正值梅雨季节,为了获取准确数据,他带领团队冒雨作业。雨水顺着雨衣领口往里灌,测量仪的目镜上满是水珠,他们就用身体挡住风雨,坚持完成了16个小时的连续观测。 在K23+500段高边坡施工期间,监测数据显示边坡单日位移量达到预警值。当时已是深夜,王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施工人员连夜加固。 “数据不会说谎,我们必须相信仪器,更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次及时的处置,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滑坡事故。 2019年担任安全总监后,王建将精准管理的理念运用到安全工作中。他创新性地引入可视化安全管理,将复杂的安全规范转化为直观的操作流程图。在一次巡查中,他发现一名焊工在18米高空作业时安全绳系挂不规范。 “王总监,就焊个接缝,几分钟的事。”老师傅不以为然。 “老李,安全没有几分钟的事。家里的老伴和孙子还等着你呢。”王建一边帮他重新系好安全绳,一边语重心长地说道。 三年来,王建推动建立了完善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他组织安全巡查467次,发现并整改隐患289处。最让人称道的是,他引入的数据分析模型成功预测了多个潜在风险点。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创下了1268天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纪录。从技术岗位到安全管理,王建用责任和担当诠释着工程人的职业操守。 薪火相传续新篇 2025年初春,广西北部湾畔的白龙核电项目建设现场,王建正带着两名年轻技术员进行控制网复测。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水汽扑面而来,他一边调整全站仪,一边向年轻人解释: “核电项目的测量基准必须精确到0.1毫米,是普通工程的十倍。” 为了让年轻人理解这个概念的份量,他在白板上画出一道比例尺,普通房屋建设的允许误差相当于一枚硬币的厚度,而核电项目的误差限度仅相当于一张普通打印纸的厚度。 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精度要求转化为严苛的工作流程。每个测量点必须经过三次独立观测,使用两套不同原理的仪器进行交叉验证。王建带着团队在临建区反复演练,有时为了一个测站就要花费整个上午。 年轻技术员小徐一度不解问道,“王总,这样的重复劳动是不是太浪费时间?”王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马上调出了十年前小清河项目的档案照片,因为一个测站的疏忽,导致后续工序全部返工,损失了整整二十天工期。 每周四晚上的技术研讨会已成为项目传统。王建不仅讲解仪器操作,更着重分析典型失误案例。在一次研讨会上,他展示了一段怀宁公路项目的监控录像,由于忽视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一段路基的高程出现系统性偏差,最后不得不凿除重浇。 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这些教训都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在核电项目,我们承受不起这样的失误。” 夜幕降临时,王建办公室的灯光总会准时亮起。桌面上摊开着年轻技术员们提交的施工方案,他用红笔细致地标注出每个需要优化的细节。 从江河到海洋,从普通工程到国之重器,王建用十六年的坚守诠释着工程人的使命。如今,他不仅继续奋战在工程一线,更将经验与责任传递给新一代建设者。当新一代核电站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时,王建和他的团队所坚守的精准与责任,将继续照亮大国工程的前行之路。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