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故事】卡塔尔基建淬炼记 |
||||
|
||||
2013年7月,当山东农业大学的毕业证书还带着油墨香,刘清华已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卡塔尔的航班。 这片沙漠没有留下永恒的脚印,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他在日记里写的:“卡塔尔的太阳晒黑了我的皮肤,却照亮了我对工程的认知,所谓成长,就是把所有的‘不可能’,熬成‘我能行’。” 地下“蒸笼”里的磨砺 初到卡塔尔,扑面而来的热浪给了刘清华一个“下马威”。这片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的土地,夏季正午地表温度常突破50摄氏度,空气仿佛被点燃,连呼吸都带着灼痛感。 卡塔尔CP1项目涵盖地下综合管廊,雨水、污水、灌溉水、饮用水管道安装和城市道路工程,而他的第一个岗位,恰是管道工区综合管廊施工队,战场直指地下两层箱涵。 这些箱涵是城市的“血管中枢”,容纳着污水真空管道、灌溉水管道、饮用水管道、消防水管道及成束的机电设备线缆,狭窄空间里闷热如蒸笼。 “刚打开箱涵入口盖,一股热浪就直冲面门,瞬间汗如雨下,全身衣服几分钟内就湿透了。”刘清华后来回忆,箱涵内的“有限空间”里,汗水蒸发的酸味、机械运作的油味、管道残留的异味交织成令人窒息的气息,“喘不动气是常态,有时候闷得头晕眼花,只能扶着管道缓一缓。” 他每天至少要进出箱涵4次,检查管道安装精度、核对施工细节。裹在身上的工作服长期带汗,后背和腋下很快长满了成片的痱子,痒痛难忍时,只能用凉水匆匆冲洗后继续工作。有次深夜收工,他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红肿的皮肤,突然想起《孟子》里“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的话,反倒笑了:“这是老天爷在帮我练筋骨呢。” 在地下空间的三个月,体力考验之外,更有专业认知的飞跃。他跟着老师傅们学习管道接口密封技术,观察不同材质管道的安装规范,在闷热中记下每一个施工节点的参数。箱涵内的每一根管道、每一处支架,都成了他的“活教材”。 一次检查污水真空管道时,他发现接口处有细微渗漏,及时提醒师傅处理,避免了后续返工。“地下工程看不见、摸不着,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段经历让他明白,工程师的责任感,首先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有限空间”中练就了对施工细节的极致敏感。这段“劳其筋骨”的岁月,为他日后对工程质量近乎偏执的严谨埋下了伏笔。 文字战场的博弈 三个月后,刘清华转战管道工区内业岗位,挑战从“体力战”转向“脑力战”,他负责整个工区的全英文质检资料。这个岗位的难度,远超他的想象。项目监理单位是英国公司,以近乎严苛的管理风格闻名,三条铁律如同悬顶之剑:“无资料不验收、资料不全不验收、资料当日早上9点前未提交不验收”。 管道工区涉及雨水、污水、饮用水等多类管道,施工面分散且强度大,意味着他每天要处理的验收资料数量惊人。“最多的时候,早上要提交50多份验收申请,每份都得是‘一条龙’式的完整链条。”刘清华解释,比如验收一段管道安装,不仅要附上本工序的检查记录,还必须将测量放线、管道开挖、基础处理、材料进场等所有前置工序的验收资料首页配齐,每份资料都要有监理的签字确认。 为了不耽误施工进度,他养成了早起床的习惯。在临时板房的灯光下,他逐字核对工程英文专业术语,确保“管道坡度”“接口压力”等专业词汇准确无误;逐页检查签字手续,哪怕是监理签名的一个潦草笔画,都要确认是否符合规范。 “监理不认‘差不多’,资料差一个签字、一个日期,都会被当场退回,现场工序就得停摆。”他说,那段时间,梦里都是整理资料的场景。 这种高压磨砺,让他逐渐理解了国际工程管理的内核。监理单位的严苛,本质上是对工程质量的绝对负责。他开始主动研究英国规范,对比国内施工标准的差异,在资料中体现“过程可追溯”的理念。 有次监理对一份污水管道基础验收资料提出疑问,他立刻调出地质勘察报告、混凝土配比记录、抗压强度检测报告,用完整的证据链说服对方,最终顺利通过验收。“资料不是废纸,是工程的‘病历本’,能清晰记录每一步的质量轨迹。” 技术视野的拓展 项目接近尾声时,刘清华参与到管网竣工图的绘制与校核中。这需要与外籍工程师深度协作,用全英文沟通设计细节,将现场施工的实际数据精准转化为图纸信息。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他随身带着英汉工程词典,把“管线高程”“坐标偏差”等高频词汇抄在笔记本上,吃饭时都在反复背诵。白天,他拿着图纸在现场逐段核对管道位置,用全站仪测量实际坐标;夜晚,在电脑前用CAD软件校准线条,常常一画就是通宵。有次与外籍工程师对一处管廊交叉口的设计产生分歧,他带着对方到现场实测数据,用事实证明调整管线走向的必要性,最终说服对方修改图纸。“技术沟通不分国籍,只看数据和逻辑。”这段经历,让他练就了跨文化协作的底气。 空闲时间,他仔细研究国外分包商先进施工工艺,看到对方使用管道CCTV内窥检测技术时,他蹲在设备旁观察屏幕里的管道内部影像,缠着工程师讲解检测参数;研究非开挖修复技术时,他把“CIPP拉入树脂内衬法”的施工步骤记满了三个笔记本,从树脂配比到固化时间,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国外的工艺确实有值得学的地方,比如他们对‘最小扰动’的追求,特别适合城市老区改造。” 这些积累最终凝结成了成果。他结合现场实践与理论研究,撰写了《浅谈卡塔尔路赛CP1项目管道非开挖修复CIPP拉入树脂内衬法施工》一文,详细阐述了该技术的应用要点。当这篇论文发表在省级期刊上时,他捧着样刊,突然想起那些在箱涵里流的汗、在灯下改的资料……所有的付出,都在不经意间结出了果实。 2017年初,当刘清华离开卡塔尔时,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除了几件换洗衣物,还有厚厚的资料手册、写满笔记的技术书籍,以及那份发表的论文。三年半的时光里,他不仅克服了高温酷暑的生理极限,更在监理单位的严苛管理中理解了“标准”二字的分量,在与外籍工程师的协作中提升了专业视野,在技术研究中沉淀了创新意识。 三年半的卡塔尔时光,为他奠定了三大基石: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能力、对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高压下统筹多界面工作的全局视野。 当CP1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时,刘清华终于明白,沙漠中流淌的每一滴汗水,都已凝结成职业生涯的通行证,而这张通行证上,镌刻着中国建造与世界标准对话的密码。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