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远大前程 |
|||||
|
|||||
在江淮大地纵横交错的水利工程线上,一群年轻人正以青春之力扛起时代使命。他们用汗水浇筑治水工程,用智慧破解技术难题,用坚守诠释责任担当。安徽公司青年职工苏清泉,正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位2001年出生的“00”后项目技术部副主任,从大学毕业后便扎根项目一线,以“螺丝钉”般的韧劲和“追光者”的姿态,在平凡岗位上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远大前程! 2022年盛夏,带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荣誉,苏清泉踏入中国电建市政集团的大门。这个出生在河南新乡的青年,自幼目睹家乡水利设施对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选择专业时毫不犹豫选择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并立下远大志向“要让每一滴水都能惠泽千家万户”。 入职培训期间,公司“五二〇”计划让他眼前一亮。当时看到培养方案里既有导师带徒制度,又有成长支持计划,感觉找到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回忆起初入职场的心境,苏清泉眼中闪烁着光芒。 更令他触动的是他翻阅公司网站看到高宗文董事长关于人才的论述——“要大胆提拔使用‘双一流’大学毕业生,早压担子早成才”。这番话如同火种,点燃了他内心的激情,让他在选择市政集团的同时,期待融入企业的远大前程。 入职后他被分配到安徽公司霍邱3标项目部,这位职场新人很快感受到“家文化”的温暖。项目经理杜英杰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留下联系方式:“小苏,生活上有困难随时找我。” 这种关怀并非流于形式,平时项目部对他的衣食住行照顾到位,过节时项目领导组织他们串羊肉串、包饺子。用苏清泉的话就是:“这里既有远美好前程,还有巨多美味,工作和味蕾都得到照顾,真的很开心。” “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计,每一处技术的提升都会让工程更加牢靠,都可能改变千万人的生活。”秉持这样的信念,苏清泉在技术创新路上不断求索,并孜孜不倦学习。 2023年2月,在霍邱行蓄洪区3标项目施工中,面对水泥土搅拌桩因复杂地质条件难以成型的难题,苏清泉跟随项目总工江龙深入一线攻关。“领导带着我们做了10组配比试验,每天在搅拌桩机旁记录数据到深夜。” 他们通过调整水泥掺量、优化搅拌速度参数,最终将桩体成型合格率大幅提升并最终达标。这段经历让苏清泉深刻体会到:“解决技术问题没有捷径,只有靠数据说话。” 2024年5月,霍邱行蓄洪区3标项目遭遇土方运输自卸车侧滑隐患的棘手问题,作为技术骨干的苏清泉被紧急调入专项攻关组。 面对安全隐患,苏清泉最初提出“升级车辆防滑设备”的解决方案,却被常务副经理郭延甫一语点醒:“设备升级固然简单有效,但成本将增加。从运输路线优化入手,既能保安全又可控成本。”技术攻坚必须兼顾安全底线与经济效益,经过领导的讲解苏清泉豁然开朗。 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以最小成本创造最大效益。在郭延甫指导下,苏清泉带领团队展开实地勘察,同时配套推出安全管理措施,最后取得良好效果。而这次经历让苏清泉深刻认识到:“技术方案没有最优解,只有平衡安全、效率、成本的更优解”“工程师的智慧,就体现在用有限资源创造最大价值”。 今年1月,在引江济淮二期淮水北调线1标项目中,基坑降排水及支护难题成为拦路虎。苏清泉从规范入手,逐条对照基坑支护技术相关规程,查阅7个同类工程案例,通过多次支护结构计算实操验证方案。最终他和同事们确定的方案,既控制住了成本,又将施工效率提升。 在项目施工中,苏清泉把BIM与项目施工相融合,学习BIM技术是苏清泉提升效率的重要实践,力求在科创赋能上走出一条新路出来。尤其是在前几年在自学的基础上,他顺利考取BIM建模师一级证书。如今,苏清泉定期在项目部和新入职职工开展BIM兴趣班,开展理论研讨和实操心得交流。“我们既要懂规范,也要会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他说。 在苏清泉办公桌左手处有个文件架里面堆满技术资料,而《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是他最爱看的技术资料,书页间夹着的便签条记录着他反复推敲的公式验算。在项目一线的三年间,他系统提炼出“三学三为”进阶路径,向“向资料学习标准、向前辈学习经验、向现场学习实践”。 通过以制度为尺、以匠人为师、以工地为邻,苏清泉将水利施工理论淬炼成应对复杂工况的一个个“肌肉记忆”,而一个个达成“肌肉记忆”,最终将支撑起他步步为营实现自己报效企业的远大前程! 尤为可贵的是,苏清泉始终将个人成长与团队赋能紧密结合。在项目部,这位大男孩有着独特的凝聚力。当同事因设计方案反复修改产生急躁情绪时,他走过来拉同事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放空下大脑;遇到技术争议,他用一杯杯饮料和咖啡激发创新火花。作为项目团支部书记,苏清泉和项目伙伴建起青年夜校,他既当讲师又做学生,既开展理论学习又讲技术要点。 苏清泉办公桌上“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的座右铭,见证着他从青涩学子到技术骨干的蜕变。当下站在引江济淮淮水北调项目蓝图前,苏清泉常想象着未来通水时的场景:“当清流润泽大地,也将有我们浇筑的汗水”。对于未来,他的规划清晰而坚定:“铺垫好远大前程的基础,就是要做精通BIM、精通AI的复合型人才。” 从故乡的中原大地到岗位的江淮平原,从大学实验室到工程第一线,苏清泉用奋斗注解青春,以实干践行初心。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电建市政青年“强国有我”的担当、“砥砺奋进”的锐气和“精益求精”的匠心。正如引江济淮工程未来那奔腾不息的流水,这位年轻的水利建设者,正以永不停歇的姿态,向着更壮阔的江海破浪前行,用青春和汗水去描绘属于他和企业共同成长的远大前程。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