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青春正当时,不负少年梦 |
|||||
|
|||||
在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卢旺达,千丘环绕,境内最长的河流——那巴龙格河干流上,由公司和华东院承建的水电站正在拔地而起。 这里有一群年轻人,他们刚刚走出校园,便踏上异国土地,在卢旺达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项目建设中淬炼成长,他们用汗水浇筑梦想,用脚步丈量青春,在非洲大地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电建市政青年的奋斗故事。 张逸然: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 2023年9月,新员工入职培训一结束,21岁的张逸然便乘坐北京飞基加利的航班,来到卢旺达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项目,是当时项目上年龄最小的员工。初到工地,眼前的一切都让他感到陌生而震撼——轰鸣的机械、高耸的边坡、忙碌的工人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施工现场。 “大学里学的是工程,但真正站在工地上,才发现理论和实践完全是两回事。”张逸然说。 他的第一项任务是参与采石场的施工管理,从观察岩层分布、设计爆破孔位到操控钻机、计算炸药填量,他逐渐意识到这份“看似粗放”的工作背后藏着精密学问。从采石场到采砂场,从大坝填筑到过渡料摊铺,从溢洪道边坡处理到碎石桩施工,每个作业面的工作经历都在助推张逸然快速成长,每一次挑战,都被他视作成长的阶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他在工地最深的感悟。 如今,张逸然负责输变电线路施工,面对新的领域,他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我始终相信: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张逸然望向远方的眼神清澈且坚定。 孙仕炜:鲜衣怒马,仗剑天涯 如果把每个人套进小说里面作对比,孙仕炜就是武侠小说里面走出来的人物,正直豪爽有原则。 1999年出生的孙仕炜是典型的山东汉子,高大挺拔,性格豪爽,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周围全是“电建铁军”的环境中,但是与大多数工科生不同,他热爱摄影和音乐。 “来卢旺达之前,我以为工程人的生活只有钢筋和水泥,但真正到了这里,才发现每一天都充满故事。”孙仕炜笑着说,他参与过碎石桩、防渗墙、坝肩帷幕灌浆、大坝填筑、放空洞、厂房、溢洪道边坡开挖支护等多个作业面施工,每一项都是技术活。在参与放空洞施工时,遇到地质条件复杂,支护难度大等问题,孙仕炜没有退缩,他和放空洞施工团队主动查阅资料,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协助团队优化了施工方案,并严格执行“高标准、严要求、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测量”的原则,最终放空洞精准顺利贯通。 工作之余,孙仕炜还用镜头记录下施工现场的风景,让更多人看到海外不一样的工地之美。 “青春不该被定义,工程人的青春也一样,我们既可以脚踏实地搞工程,也可以仰望星空追梦想。”他说。 胡锦山: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 2000年出生的胡锦山来自华北平原,2023年7月加入项目时,他选择了学习爆破和土石方开挖,对于刚毕业的他来说,这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第一次看爆破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胡锦山回忆道,但是他没有畏惧,而是每天跟着师傅奚丹祥学习装药、布线、安全警戒等流程,并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两年下来,他积累了五本工作日志,记录着七百多个日夜的奋斗点滴。 如今,他的能力已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综合能力也快速提升。纵向能深入技术管理,横向可以协调各作业面的工作,同时,对于雇员管理他也有自己的一套,不仅在技术上得到同事的认可,也成了爆破作业面雇员的“主心骨”。他说:“工程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合作,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 李海:明天你好,我叫干不倒 “姐,需要帮忙不?”这是2024年入职的大学生李海在每次项目组织集体活动时跑到综合事务部说的第一句话,“姐,需要帮忙随时招呼我。”热情、开朗、阳光、朝气蓬勃、谦虚好学……这些词语在他身上具象化。作为项目上最年轻的共产党员,李海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青春无畏,奋斗无悔”。 “明天你好,我叫‘干不倒’。”这是李海现阶段最喜欢的一句话。2024年,这个满怀热情、充满朝气,来自河北承德的22岁小伙一只脚踏出校门,另一只脚便迈进公司加入了卢旺达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项目,跟着项目副总工李青怀学习机电设备的采购、验收和施工协调等。初到项目,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周边环境,无一不是挑战,他负责的机电设备采购工作涉及大量技术参数和跨国协调,稍有不慎就可能延误工期,影响整体进度。有人问他:“难吗?”他笑着回答:“没问题,干就完了。”今年4至5月,李海跟着他的师傅李青怀沟通协调国内厂家对接安排了两次机电设备的国内厂验,从业主及工程师的厂验人员确认到行程安排,从逐一核对每一项参数到厂验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反复与各方沟通,确保每个环节无缝衔接,最终,国内厂验得以顺利通过。经过一年的学习锻炼,现在的李海,也做到了独当一面,每次遇到问题,都可以沉着应对,“先思考,再决定,选最优”。项目经理这样评价他:“别看年龄小,做人做事靠谱。” 在卢旺达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项目,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正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诠释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他们从校园走向世界,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异国他乡的工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青春正当时,不负少年梦”,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四人现场合影(左起:李海、胡锦山、张逸然、孙仕炜)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