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空间防线” 共赴“无限安全” |
||||
|
||||
为进一步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意识,防止有限空间作业时发生意外安全事故,切实保护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山东公司淮北科创加速器项目严格按照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公司对有限空间作业管理的相关部署,深入推进项目有限空间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项目以“抓源头、重预防、强培训、严落实”为主线,精准施策、协同联动,重点从应急响应、人员培训、防护物资、制度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稳步筑牢有限空间作业的“第一道防线”,着力构建项目制度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有限空间安全管理体系,为项目有限空间作业人员撑起一把“看不见”的生命保护伞。 组建应急队伍,健全响应体系 鉴于项目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具有密闭性强、潜在风险复杂等特性,为构建坚实的安全防线,项目部在有限空间作业启动前便迅速组建了专业化、高水准的专项应急救援小组。小组由经验丰富、统筹能力突出的项目经理担任总指挥,统筹协调各方资源;项目总工凭借深厚的专业技术底蕴,提供技术支持与方案优化;安全总监发挥其安全管理专长,把控风险并监督救援流程合规性;各专业技术骨干从工程、设备、环境等多方面提供精准研判;同时吸纳有救援经验的人员,确保救援策略具备实战性。项目多部门力量协同配合,形成应急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构建起救援反应的最短路径,极大提升了应急处置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不仅如此,项目团队还立足应急救援全流程,制定了细致入微、权责清晰的岗位职责分工表。从应急响应启动时的指挥决策,到救援行动中的具体操作,再到事后的责任追溯,每个环节都明确标注“谁指挥、谁行动、谁负责”,实现职责划分零盲区、零重叠。通过这种严谨的制度设计,确保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全体救援人员能够各司其职、高效联动,以有序的行动迅速化解危机,为有限空间作业筑牢安全屏障。“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事故处置的效果。”为此,项目组织多轮预案编制研讨会,结合本项目的施工工艺、有限空间类型,综合考虑缺氧等典型风险,项目设置了“先预警、后响应、再处置”的三级响应机制,并引入“正演+逆推”事故推演模式,全面验证预案的实用性。 在事故分级标准方面,项目部结合公司应急管理制度,将有限空间作业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响应模式。轻度事件由项目现场人员快速处置,确保作业连续性;中度事件则需要项目调配多部门资源进行干预,防止事故扩大;对于重度事件,项目将第一时间上报公司应急指挥部并联动外部专业救援力量,实现“现场+公司+政府”多方联动救援机制,真正做到“应急预案有制度、应急响应有力量、应急联动有路径”。 强化培训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我们始终认为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人,人的安全意识、技能素养直接影响有限空间作业的整体安全水平。”为提高现场作业人员对有限空间风险的认知与应对能力,项目坚持“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的原则,持续深化对现场施工人员培训和教育管理。项目针对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开展分级培训。对管理人员侧重培训国家法律法规、公司管理制度、事故案例分析等内容,增强其对有限空间作业的组织、检查、预警和管控能力;对一线作业人员则重点学习有限空间基本知识、气体识别、通风方法、应急逃生技能等,确保其能“知风险、会操作、懂应急”。 在培训方式上,项目不断创新形式:采用集中授课、案例剖析、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沉浸式”培训模式。比如在初期雨水池施工中,通过实地讲解“下坑三确认”——确认气体检测达标、确认通风良好、确认安全措施齐全,使作业人员身临其境地感知风险,从而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项目还组织了多场次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内容涵盖作业流程、设备使用、个人防护、应急操作等方面,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员工参与积极性,真正做到“比学赶帮超”。培训结束后项目统一组织闭卷考核,对成绩不合格人员进行“一对一”回炉再训,确保每一名员工“上岗有证、操作合规、应急过关”。在日常施工过程中,项目还注重“安全微课堂”建设,每天班前五分钟安全提示、每周安全主题分享、每月典型案例警示学习,逐步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形成常态,营造出“人人讲安全、事事讲规范”的浓厚氛围。 配齐防护物资,严守作业底线 “有限空间作业离不开硬件设施和防护装备的有力保障。”为提高应急物资的管理效率和响应速度,项目专门设立了安全物资储备库,并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机制,明确物资的采购、验收、入库、发放、回收等流程,做到“台账清、定位准、责任明”。 在配置标准方面,项目根据不同作业空间的特点和风险等级,精细化配备防护用品和应急装备。在初期雨水池作业时,要求作业人员必须携带便携式氧气瓶、安全带、安全绳,并配备通讯对讲装置与气体检测仪。同时,根据作业类型选配三脚架、绞盘、逃生器材、担架等应急工具,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迅速开展施救。 气体检测仪作为保障作业环境安全的重要设备,项目配备多种型号可检测氧气、硫化氢、一氧化碳、可燃气体等的复合式检测仪器。所有检测设备项目部均定期送检校准,在使用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预热和零点校准,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项目在施工中实行“谁作业谁检测、谁检测谁签字”的双确认机制,切实将检测结果纳入作业许可流程,做到不检测不作业、不达标不作业。为增强现场安全提示效果,项目还在有限空间作业区域设置醒目的“红线标识”和“警示牌”,配合围栏、标识带和夜间警示灯,形成“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现场安全保障体系。 系统推进整治,守牢安全底线 “安全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应急之策,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系统推进的工程。”为确保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进行,项目建立了严格的现场人员监督机制。每个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均配备专职安全监督员和项目检查人员,他们均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有限空间作业流程和安全规范。在作业前,安全监督员和项目检查人员会对作业人员的资质、防护装备穿戴情况进行逐一检查,再次确认气体检测结果和通风状况,确保作业条件完全符合要求。 作业过程中,项目和安全监督员全程值守,密切观察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和身体状态,一旦发现违规操作或异常情况,立即叫停作业并采取相应措施。若发现作业人员未正确使用气体检测仪,监督员会当场指出并指导其规范操作;若检测到有害气体浓度超标,会迅速组织作业人员撤离现场。同时,项目部人员还会监督防护物资的使用情况,确保各类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作业结束后,现场监督员会对作业现场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安全隐患后,才允许人员离开。通过这种全程、全方位的现场监督,有效保障了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进行,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开工以来,科创加速器项目紧紧围绕“强基础、抓源头、补短板、堵漏洞”的整治目标,持续开展“风险辨识—制度建设—预案完善—专项排查—过程监管”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从源头上堵住隐患,从过程上控制风险,从制度上保障执行力。项目通过前期的专项整治行动,在作业制度建设、责任链条厘清、员工能力提升、应急响应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流程更加规范,现场作业组织更加科学,作业人员操作更加规范,隐患排查更加细致,整体安全风险实现了有效可控。 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一步,科创加速器项目将继续深化项目安全管理,固化专项整治成果,不断提升项目安全管理水平,以扎实的“空间防线”守护每一位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助力项目高质量推进,向着安全与发展的 “无限可能” 稳步迈进,以实际行动为企业安全生产贡献坚实力量,让安全理念深深扎根于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安全的轨道上续写科创加速器项目的崭新篇章。为项目的安全建设保驾护航,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