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闸为盾,与汛竞速 |
|||||
|
|||||
7月6日,华阳河泵站防洪闸闸门安装完成的那一刻,江风掠过刚刚回填平整的闸体两侧土方,卷起一阵混着汗水与泥土气息的热浪。这座六孔总重超50吨的钢铁闸门,不仅是物理意义上阻挡洪峰的屏障,更是华阳河项目团队在长江水位持续上涨的压力下,以严守质量的韧劲、筑牢安全的稳劲,共同铸就的里程碑式成果。 自五月入汛以来,从翼墙验收,到流道浇筑,再到闸门落位,两个多月里,华阳河泵站的建设者们在梅雨季的泥泞与高温季的炙烤中,用全面细致的网格化管理织就安全防护网,以160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的强度,诠释着水利工程的民生重量。 五月奠基:翼墙验收背后的精度较量 5月11日的晨光里,前池翼墙建基面联合验收组的卷尺在灌注桩高度上拉出笔直的线条。“这个桩头比设计高程高了4公分,依据规定必须进行凿除处理。”质检员陈生沛用红漆在桩身上画出标记,这个看似微小的误差,关系到翼墙能否在百年一遇的洪水中保持稳定。与此同时,上游翼墙及拦污栅桥左岸岸墙回填前的外观验收正在同步进行,验收组用2米靠尺逐点检测墙面平整度,每处偏差都被精确到毫米级。 “长江水位每涨1厘米,我们的工期就像被勒紧一扣的腰带。”工区主任陈家元盯着水文监测数据,将原计划三天的验收流程压缩至48小时。为配合建设单位抢在主汛期前完成关键节点的要求,验收小组白天顶着30℃的高温实地查验,夜晚在临时板房里核对检测报告,最终用连续两个通宵的奋战,为后续回填施工打通了关键通道。 六月攻坚:流道浇筑与安全网的双重筑牢 6月6日凌晨3点,主泵房进水流道层的混凝土输送管仍在嘶吼。2.48米的最大浇筑厚度,像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项目部肩头——水化热引发的裂缝风险如影随形。项目部果断祭出“分层推移+预埋冷却水管”的新工艺,为这场硬仗装上“安全阀”。当最后一方混凝土精准注入仓面,总方量恰好定格在2985立方米。这串数字背后,是60名工人两班轮换,在42小时里与疲惫鏖战的执着坚守;更是拌合站如永动机般夜以继日运转,用不间断输送构筑起的“混凝土供应生命线”,共同将这一关键施工节点稳稳攥在手中。 安全防护网在这个月同步绷紧。6月8日起,望江县一头扎进梅雨季,连绵阴雨像扯不断的丝线,让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备受考验。项目部火速采取措施:对边坡顶部截水沟全面清理疏通,使排水效能显著提升,确保排水路径畅通无阻;对边坡底部排水盲沟加密布置,形成高效排水网络体系,极大增强了排水效率。在项目安全员夏士勇的带领下,安全巡查队成了雨中最坚实的防线。他头戴安全帽,红色反光背心在雨幕中格外醒目,手中的对讲机不时传出沉稳而坚定的指令。“徐克,注意五号箱涵边坡的排水沟。”夏士勇的声音被雨声撕扯得断断续续。2名项目网格管理员裹着雨衣、蹬着雨靴,紧随其后,三人在泥泞中踏出全天候巡查的足迹。他们每走几步就要弯腰检查边坡稳定性,雨水顺着帽檐不断滑落,模糊了眼镜片,但他毫不在意,反复用袖口擦拭后,又继续专注地查看防水布是否牢固,水泵是否正常运行,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 在华阳河泵站施工现场,项目打造的施工二维码展板成为亮眼的安全举措。展板清晰划分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交底、施工图纸三大板块,每个板块下排列着专属二维码。作业人员扫码,即可快速获取对应施工环节的详细工序要求、技术标准、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这种即时共享模式,让施工信息传递更高效,从源头筑牢安全基础。 同时,分布在施工现场关键区域的高音喇叭在开工前、作业间隙、收工前等节点定时响起,循环播放各作业环节注意事项及高温天气应对提示,以穿透性强的声音覆盖全区域,如同“无形安全员”时刻警示。而项目部定制的安全管理手册,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针对施工特点普及安全知识,推动一体化现场管控。 6月10日,VR安全体验馆“定安阙”正式启用,钢筋工老王在虚拟场景中亲历脚手架失稳的瞬间,坠落的失重感让他摘下VR眼镜时,后背已被冷汗浸透。“以前总嫌安全员夏工唠叨,现在才明白,每条警示都是裹着狠话的保命符。”他抹了把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后怕与警醒。 6月15日,应急度汛专家评审会成了一场与洪水赛跑的“诸葛亮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设计院、特邀水利专家等各单位代表围聚在华阳河蓄滞洪区地形图前,手指沿着洪水演进路径反复推演。经过数小时的激烈研讨,最终敲定:华阳河泵站2025年安全度汛应急处置专项措施方案切实可行,为汛期筑牢“防洪堤”。 三天后,公司HSE检查组带来的“安全体检”行动,给项目安全管理来了一次“深度CT”。检查组聚焦脚手架搭设规范度、临时用电安全配置等关键环节,像手术刀般精准排查隐患。这不仅及时清除了潜伏的“安全地雷”,更以系统化检查为支点,推动项目团队构建起更严密的安全管理闭环。 七月冲刺:闸门落位与高温下的坚守 七月流火,华阳河项目部的建设者们在高温“烤”验下全力以赴,以精准施工与安全保障为核心,先后完成混凝土浇筑、闸门落位等关键节点,用坚守与专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7月4日,出水流道第五段12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工作正遭遇持续高温的严峻挑战。为应对极端天气,项目部科学调整作业时间,将施工安排在凌晨6点至上午10点、下午5点至晚上9点这两个温度相对较低的时段,最大限度减少高温对施工人员的影响。现场不仅设置了多个遮阳点,还为每一位作业人员配备了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全方位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即便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建设者们依然坚守岗位,确保混凝土浇筑工作连续推进,以严谨态度把控每一个施工环节,为工程质量筑牢根基。 7月6日,最后一道防洪闸闸门的成功落位,凝聚了众人的汗水与智慧。而在2天前,项目部早已为闸门落位作业做好了周密的安全准备:组织闸门安装队伍开展了安全交底与教育培训,同步推进班组人机料法环复核验证,通过答题形式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技能与安全知识考核,所有人员均顺利通过,并在安全帽上统一张贴人员信息验证贴。针对闸门吊装机械,技术人员也进行了全面检查与调试,确保设备性能符合吊装要求、运转状态良好、安全装置齐全有效,为次日的吊装作业筑牢了安全防线。 7月6日晚7时18分,最后一道防洪闸闸门缓缓落下,观测池水位线纹丝不动的瞬间,闸门安装负责人陈宇立即对着对讲机喊出“完美!”。为这0.5毫米的密封精度,他们在34℃高温下趴在滚烫的钢闸门上调整垫片,汗水滴在金属表面瞬间蒸发。此前,闸两侧的土方回填工作已提前完成。施工人员采用机械分层夯实,每30厘米就检测一次压实度,确保回填部分与闸体形成稳固的整体受力结构。待土方回填达到设计标准后,闸门吊装作业才正式启动——这种“先回填、后吊装”的施工顺序,既能让闸体在吊装就位时依托已成型的回填结构实现精准定位,又能保障吊装作业中驾驶员视线清晰、操作平台基础稳固,从而提升作业安全性,为最终密封效果筑牢根基。 尽管工期紧张,但项目部人人秉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项目部在股份公司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组的指导下,开展了不提前通知时间、不预设脚本的“双盲”应急演练。股份公司检查组高度评价演练成效,认为响应速度快、各组协同配合好,同时建议优化撤离点名方式、细化特殊人群撤离方案,项目部已据此修订应急预案,以提升今后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能力。 未完的答卷:生长中的水利枢纽 如今的华阳河泵站建设现场,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主泵房10.6米高程水泵层梁板模板正以迅猛之势向上攀升,林立的支架撑起一片钢铁丛林,工人们如穿梭其间的巧匠,将一块块模板精准拼接,在钢筋铁骨间勾勒出工程的坚实轮廓;拦污栅桥左岸岸墙11.0米高程的钢筋绑扎现场,密密麻麻的钢筋在阳光下泛着冷冽光泽,工人们俯身绑扎的身影,恰似在精心编织一件守护江河安澜的钢铁铠甲,每一个绑扎节点都凝聚着对工程质量的坚守。 另一边的杨湾泵站工区同样节奏紧凑:主泵房32.8米至40.1米高程结构施工、安装间25.7米~37米高程结构施工、副厂房32.8米~37米高程结构施工同步推进,各作业面衔接有序;杨湾节制闸启闭机房及左右岸墙、管理用房装饰装修施工亦如火如荼,从主体构筑到细节装饰,处处彰显着华阳河项目工程建设的高效与精细,一幅水利工程加速崛起的画卷正生动铺展。 随着长江水位持续抬升,华阳河项目部早已进入临战状态:砂石料、水泵等防汛物资储备充盈,各关键点位的防汛仓库悉数部署到位,为汛期施工筑牢了坚实的“安全屏障”。接下来,项目团队将直面汛期与高温的双重挑战,结合长江水情及天气变化,科学倒排工期,争分夺秒推进施工,全力确保华阳河泵站水泵层、出水流道等关键结构在洪峰来临前具备挡水能力。这座拔地而起的水利枢纽,每一方混凝土都凝结着“水退我进”的建设智慧,每一道焊缝都镌刻着“人水和谐”的庄严承诺,正沿着守护江河安澜的征程稳步生长。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