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笃行致远,跨界逐梦 |
|||||
|
|||||
2021年的清晨五点半,成都地铁19号线的施工现场还笼罩在薄雾中,刚毕业的郝兆阳已经揣着图纸和卷尺走进工地。这个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不会想到,两年后他将在千里之外的京雄快线项目上,完成从施工员到计合部的华丽转身,用奋斗书写属于基建青年的成长答卷。 初露锋芒:在地铁工地上扎稳根基 2021年夏天,郝兆阳怀揣着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热情,来到成都地铁19号线项目担任施工技术员。作为连接成都主城区与天府新区的关键线路,19号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标准严苛,对新人来说是实打实的“练兵场”。“第一次跟着师傅检查盾构管片拼装时,密密麻麻的螺栓点位让我瞬间懵了圈。”郝兆阳笑着回忆起入职初期的窘迫。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给自己定下“三勤准则”:腿勤、手勤、嘴勤。白天跟着施工班组穿梭在隧道和车站基坑间,拿着笔记本记录每道工序的技术参数;晚上在宿舍对照规范手册消化知识点,把当天遇到的问题分类整理成“错题本”。遇到盾构机姿态控制这类复杂技术,他连续一周跟班作业,从开机到停机全程跟踪学习,笔记本上画满了设备运行参数曲线图。 这种较真的劲头让他进步神速。“小郝身上有股不服输的韧劲,交给的任务总能超出预期。”项目技术负责人这样评价他。 转战京雄:在新赛道上发现潜能 2022年春,因项目调动,郝兆阳来到京雄快线项目金融岛站继续担任施工技术员。从地铁隧道到城际铁路车站,施工场景变了,但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没有变。金融岛站作为京雄城际铁路的标志性站点,设计标准高、功能需求复杂,对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里,郝兆阳的“算量天赋”逐渐显现。一次车站模板工程交底会上,他发现施工方案中的模板用量计算与现场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会后他抱着图纸反复验算,结合不同部位的施工工艺调整参数,最终形成更好的优化方案。这个细节被前来检查工作的商务经理看在眼里。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每个月的验工计价中,计合部需要现场技术员配合提供混凝土用量的技术参数,郝兆阳不仅精准提交了数据,速度也特别快,让领导看到了他身上的跨界潜力。 跨界突破:在计合岗位上锤炼硬功 2023年初,郝兆阳接到调令,正式转入京雄快线项目计合部。从技术图纸到造价清单,从施工现场到合同台账,全新的工作领域意味着一切要从零开始。他坦言转型初期的压力:“刚接触工程量清单时,光是弄明白‘清单计价规范’就花了整整两周。” 为了快速成长,郝兆阳制定了“双线学习计划”:白天跟着部门前辈学习合同管理和计量流程,拿着图纸到现场核实施工内容与清单项目的对应关系;晚上系统学习造价软件操作和工程经济知识,周末参加线上造价工程师培训课程。他把现场技术员积累的施工经验转化为计合工作的独特优势,总能从施工工艺角度发现清单计价中的潜在问题。 初心不改:在成长路上笃定前行 如今的郝兆阳,已经能独当一面,负责成本核算和合同管理工作。从成都地铁的盾构隧道到京雄快线的现代化车站,从拿着卷尺量钢筋到对着屏幕核清单,岗位在变,但他对工作的热忱和严谨始终未变。“现场施工员教会我‘怎么做’,计合部让我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两者相辅相成。”他这样总结自己的成长。 夕阳下,郝兆阳站在施工现场,望着这条连接未来的交通动脉,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自己的成长之路和这条铁路一样,都在向着更远的前方延伸,而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最初那份扎根基层的执着与坚守。这,正是万千基建青年用奋斗书写的青春答卷。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