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一线员工】草原之子筑梦黄河之畔 |
|||||
|
|||||
|
“草原上的雄鹰飞得再远,也忘不了故乡的云;蒙古的男子走到哪里,都要留下坚实的脚印。”这是米法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话语中带着草原的辽阔与深情。 每当朝阳初升,济南起步区船员项目的工地便在晨光中苏醒。晨曦中,一个挺拔的身影准时出现,那是身高一米九的项目副经理米法楠。阳光勾勒着他棱角分明的脸庞,眉宇间依稀可见蒙古汉子的坚毅,举手投足间却流露着工程人特有的儒雅。这位骨子里流淌着游牧民族豪迈血脉的建设者,正以工程人特有的严谨与细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用心描绘着时代的蓝图。 毫厘之间的匠心传承 2025年初春,工地上的寒意还未完全散去。技术员小马在基坑边急得满头大汗,他手中的全站仪反复调试,数据却始终对不上。桩基施工队已经在一旁等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小马的压力越来越大。 就在这时,一个沉稳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让我看看。”米法楠接过仪器,仔细检查着数据。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这里的坐标需要根据最新地形图进行调整。”在他的指导下,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桩基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他一边用手指轻轻拂去仪器上的灰尘,一边说道:“你们看这个读数,就像草原上的星星,看似相近,实则各有位置。”他的比喻让原本紧张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在他的耐心指导下,团队重新计算坐标,反复校核,直到数据完美呈现。 小马后来动情地回忆说:“那一刻,米经理站在晨光中的身影,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他不仅教会我们技术,更让我们懂得了责任的分量。” 这种对精准的执着,正是米法楠一贯的工作态度。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工地,他总会出现在最关键的位置,仔细检查每一处细节。从钢筋绑扎的间距到模板安装的垂直度,从混凝土的配合比到养护的温度控制,从预埋件的位置精度到施工缝的处理工艺,他都以近乎严苛的标准要求着每一个环节。 永不停歇的求知之路 夜幕降临,起步区的灯火次第亮起。 在项目部二楼东头的办公室里,米法楠正对着电脑屏幕认真学习。桌角摆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旁边摞着厚厚的参考书,书页因为反复翻阅已经微微卷边。 “米经理,这么晚还在用功啊?”路过的保安老张探头问道。 “活到老,学到老。工程行业日新月异,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米法楠抬起头,笑着回答道。 他的书桌总是整理得井井有条,不同颜色的笔记分门别类:红色标注着重点难点,蓝色记录着易错点,绿色书写着心得体会。这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正是他能够在专业领域不断突破的秘诀。 2018年,米法楠通过了建筑工程专业一级建造师考试;2020年,他又取得了水利工程专业增项。如今,他正在备考一级造价工程师。 “考证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系统学习来提升自己。每个证书背后,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他说道。 随着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在项目全面推行,米法楠展现出卓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不仅快速掌握系统操作,更深入理解其运行逻辑。 他注意到系统原有的人脸识别考勤模块在高峰期存在识别延迟问题,通过调整算法参数将识别速度提升30%。针对进度管理模块节点设置过于刚性,他建议增加“弹性工期”功能,使系统能够根据天气等客观因素自动调整施工计划。在质量验收模块,他将原本需要重复填写的7张纸质表格整合为3个电子化流程,使验收效率提升40%。 这些改进建议均被开发团队采纳,不仅让系统更贴合现场需求,也推动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米法楠还主动承担内部培训工作,编写操作手册,组织专题培训,帮助团队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系统使用,为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知行合一的引路人 在项目团队建设中,米法楠始终践行着“传帮带”的育人理念。他常说:“工程经验的传承,既要传授技能,更要培养思维。”这种理念在船员培训教育基地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米法楠特别注重培养年轻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他采取“理论讲解+现场示范+实践指导”的阶梯式培养方法,帮助年轻员工快速成长。针对新入职的技术员,他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第一个月熟悉图纸和规范,第二个月掌握测量放线,第三个月独立负责施工区域。这种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让年轻技术人员在实践中稳步提升。 在推广BIM技术时,他提出建议: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和年轻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年轻员工负责建模工作,老员工则负责审核模型的可行性。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年轻人掌握新技术,又能让老员工的经验得到传承。 米法楠特别重视现场教学。每次巡视工地,他都会带着年轻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施工要点。在基坑支护施工时,他指着支护桩的位移监测数据说:“这些数据不仅要记录,更要会分析。位移速率超过预警值该怎么办?这些都是你们需要掌握的。”通过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年轻技术人员很快掌握了现场问题的处理能力。 除了技术传承,米法楠还注重培养团队的问题解决能力。他经常组织技术研讨会,鼓励年轻员工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一次讨论屋面防水施工方案时,年轻技术员提出的新工艺经过集体讨论和完善,最终被采纳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米法楠的带领下,项目部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传承机制。他建立的培训体系涵盖测量技术、施工管理、软件应用等多个方面,确保每个员工都能获得系统的提升。这种注重人才培养的做法,不仅为当前项目提供了人才保障,也为公司储备了后备力量。 “我相信,当这座培训基地投入使用的那一天,我们将为无数航海人才筑就梦想的港湾。这就是我们工程人的使命,也是我们这一代建设者的荣光。”米法楠说道。 他的话语轻轻飘散在夜色中,却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在这片承载未来希望的土地上,米法楠正如一只翱翔的草原雄鹰,以他特有的方式,见证并参与着这个伟大时代的建设征程,用满腔热忱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诗篇。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