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基建一线:我的职场成长路 |
|||||
|
|||||
|
2025年7月,盛夏的热浪裹挟着毕业的悸动与对未来的憧憬,我正式加入安徽公司。这场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没有想象中的漫长适应期,却在项目部的日常点滴里,写满了成长的印记。 初到项目部时,陌生感像一层薄纱,轻轻裹住了所有期待。走出高铁站,远远就看到印着“中国电建”字样的车子,司机师傅热情地接过我的行李箱,笑着说:“欢迎加入咱们项目部大家庭。”一句话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车子驶离市区,窗外的风景从高楼大厦变成田野村落,我的心里既忐忑又好奇——未来几年的工作与生活,将在这片土地上展开。 抵达项目部驻地,迎接我的是综合办公室的蒋姐。她带我走进提前收拾好的宿舍,推开门的瞬间,我被这份细致打动:书桌上整齐摆放着崭新的刷牙杯、毛巾、洗衣液,衣柜里挂着两套工装,床上铺着干净的被褥,连床头柜上都放好了驱蚊液和台灯。“知道你们刚毕业,行李多,常用的东西我们都提前备齐了,有需要再跟我说。”蒋姐的话像一股暖流,淌过心头的陌生与不安。收拾完宿舍,我跟着蒋姐熟悉驻地环境:食堂的师傅会提前询问大家的口味,每周更新菜谱;活动室里有乒乓球桌、跑步机,还有装满专业书籍的书架;办公楼每层都有茶水间,热水、咖啡、茶叶随时供应。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悄悄搭建起了“家”的轮廓,让我在陌生的环境里,很快找到了归属感。 真正接触工作后,我才明白“学生思维”到“职场思维”的跨越,需要实打实的实践来打磨。刚接到第一个任务时,我像面对期末论文一样,抱着一堆资料埋头研究,花了两天时间把资料整理好,信心满满地交给带我的娟姐,没想到却被泼了一盆“冷水”。“资料本身整理得挺清晰的,但最大的问题是内容和现场实际情况对不上。”技术部主任拿着图纸,带我去项目现场:“你看,报告里写的土层结构和我们实际挖出来的完全不同。如果完全依据这份资料来做判断,后面的很多工作都会出偏差。” 站在烈日下的工地,看着挖掘机有条不紊地作业,听着朱哥讲解施工中的注意事项,我才意识到,职场工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把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紧密结合。 从那以后,我养成了“泡现场”的习惯。每天早上,我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整理当天需要跟进的任务;白天跟着张哥和施工班组穿梭在工地各个区域,学习测量放线、检查钢筋绑扎、记录施工进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随时提问,张哥和同事们总是耐心解答,还会把自己的工作笔记借给我参考;晚上回到宿舍,我会梳理当天学到的知识,把现场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记在笔记本上,对照专业书籍查漏补缺。有一次,为了赶在暴雨前完成某段土方回填的压实作业,项目部组织全员加班。我跟着师傅们一起搬防雨布、检查排水设备,直到晚上十一点才结束工作。浑身湿透的我们坐在工地旁的临时休息区,分享着热乎的泡面,看着远处工地的照明灯,突然明白了“电建人”的责任——每一项工程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所有人的坚守与协作。 回望这段从校园到职场的旅程,我庆幸自己遇到了温暖的团队。是同事们的耐心指导,让我在专业上快速成长;是项目部的贴心关怀,让我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更是中国电建这个平台,给了我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机会。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带着“空杯心态”扎根一线,把每一次挑战都当作成长的契机,在项目建设的浪潮中,努力成为一名能扛事、肯担当的电建人,用青春与汗水,为公司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祖国的基建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