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坦桑热土见证青春力量 |
||||
|
||||
|
2023年盛夏,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加入中国电建市政集团。入职培训课堂上,前辈们讲述的海外工程故事如同一幅幅壮阔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那些在异国他乡坚守岗位、攻坚克难的身影,让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到一线去,到海外去,让青春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光彩。 带着这份初心,培训结束后,我毅然选择投身海外工程建设,加入了东非公司,来到了坦桑尼亚多多马新国际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当飞机降落在多多马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时,炽热的阳光和干燥的空气仿佛在考验着我的决心。然而,看到工地上繁忙的景象,看到同事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我内心的激动与期待远远超过了对陌生环境的不安。 实验室里的成长:在知识与实践中夯实基础 初到项目的第一年,我被安排在工程部实验室学习。这个布满烧杯与检测仪的空间,成为我触摸工程灵魂的第一站——在这里,每一份原材料检测数据都在为千米跑道奠基,每一组混凝土配比都在为停机坪浇筑筋骨。 实验室的工作是繁琐而严谨的。从原材料的取样检测到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优化,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一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反复核对每一个步骤,生怕出现丝毫偏差。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各种试验仪器的操作技巧,熟悉了各项检测标准和规范。 实验室的工作是繁琐而严谨的。在水泥稳定基层配比设计中,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第一个挑战——为适配当地沿石集料,我带着当地工人跑遍项目场区,采集10余种土壤与碎石样本。实验室里,不同粒径的集料堆成小山,我像调配精密仪器般反复调整水泥掺量:2%的配比强度不足,5%的配比又出现开裂风险,调整级配曲线,改变水泥掺量,最终通过3.5%水泥掺量与级配优化,成功解决稳定性差的难题。三次配比变更的过程,让学生时代的理论认知,在反复称量与振捣中蜕变为技术员的实战底气。 在实验室的日子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培养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每一次试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都让我深刻体会到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我明白,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工程部的历练:在实践中提升能力与担当 第一次休假返回项目后,我正式加入工程部。从实验室到工程部,不仅是岗位转变,更是责任的升级。当我第一次踏上宽60米、长3600米的跑道基底时,土壤在烈日下泛着光,这片曾被荒草覆盖的土地,正等待着被赋予“天空之门”的使命。 初到工程部时,面对复杂的施工图纸和繁琐的工程数据,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但在同事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逐渐适应了新的工作节奏。我跟着师父深入施工现场,实地了解每一道工序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我参与施工方案的讨论和制定,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成为跑道上的“丈量者”,停机坪上的“拼图者”。 在参与多多马新国际机场跑道基层施工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责任的重量。跑道基层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机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控。我每天跟着施工队伍早出晚归,认真检查每一层填料的压实度和平整度,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当看到一段段坚实平整的跑道基层在我们手中逐渐成型时,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海外工作的感悟:在文化碰撞中收获成长 在坦桑尼亚工作的这段时间,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历练。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收获了珍贵的国际友谊。 坦桑尼亚是一个热情友好的国家,但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也曾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少挑战。为了更好地与当地员工沟通交流,我开始学习斯瓦希里语,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在与当地员工的合作中,我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如今使用无人机俯瞰,曾经的荒野已蜕变为银灰色的空港:跑道如利剑划破草原,停机坪的混凝土板块像被精准切割的乐高积木。那些在实验室熬煮的沥青试样、用试验完成后混凝土的混凝土试块、与当地工人用手势比划的技术交底,此刻都化作胸腔里的热流——当首架飞机轰鸣着降落在我们亲手建造的跑道上,业主代表指着跑道连说:“Mzuri(很棒)!”我想这正是“青年力”最具象的丈量单位。 回顾过去两年的海外工作经历,我感慨万千。从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到能够独当一面的工程技术人员,我成长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但我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还很多。 “青春当燃,奋斗当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实干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去。我将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项目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我将更加主动地承担责任,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我将继续深入施工现场,关注每一个细节,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同时,我也将积极发挥青年员工的创新精神,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施工方法和管理模式。 此外,我还将更加注重文化交流和团队合作,努力搭建起中外员工沟通的桥梁。我将继续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增进与当地员工的理解和信任,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我相信,只有通过真诚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实现项目的顺利推进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青年兴则企业兴,青年强则企业强。站在多多马机场航站楼前,看着飘扬的五星红旗与施工机械上的电建标识,我深知:这片热土上的每一道施工缝,都在书写着中国青年建设者的答卷。当未来的航班从这里起飞,载着坦桑尼亚的梦想飞向世界时,希望云层之下,仍能看见我们这代人用青春浇筑的“中国力量”。 |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