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得盈满 万物可期 |
||||
|
||||
小满时节,乌蒙山脉的赫章大地在细雨中舒展筋骨。高原的风裹挟着韭菜花的清香掠过洛布石林,将“小得盈满”的哲学浸润进这片被称为“贵州屋脊”的土地。 从小韭菜坪到阿西里西大草原,从夜郎故国的青铜遗迹到彝族村寨的袅袅炊烟,赫章人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小满节气的深意——在未满与待满之间,孕育着生命的张力与希望。 小满的到来,让赫章的田间地头呈现出别样的生机。在苦荞梯田里,农人正趁着农情播种 “黑珍珠” 苦荞。这种耐高寒的作物在小满时节破土而出,嫩绿的芽尖刺破红壤,仿佛高原大地跳动的脉搏。农技人员穿梭其间,让苦荞在雨季来临前扎稳根基。 赫章的小满,是高原气候辩证法的生动演绎。此时节平均气温 16—20摄氏度,较立夏升高仅1.2摄氏度,但降雨量从78毫米跃升至102毫米,形成“小满不满,高原水满”的奇观。这种“温凉多雨”的组合,恰好满足了苦荞、马铃薯等作物的生长需求。在马铃薯种植区,地膜覆盖的垄间已积起薄薄的水层,雨水自然渗透根系,既防涝又抗旱。 洛布石林的溶洞群在小满时节焕发新生。滴水滩瀑布水量激增,如银链垂挂在喀斯特绝壁上;燕子洞内,暗河与地表河交汇形成的湖泊水位上涨,倒映着两岸新绿。当地环保志愿者沿着六冲河支流巡护,清理雨后被冲刷到岸边的杂物,守护着高原生态的“小满之美”。 生活在赫章的彝族同胞,将小满融入独特的文化基因。小满首日,彝族村寨会举行“祭水仪式”。彝族祭司身着黑色察尔瓦,手持松枝蘸取泉水洒向四方,口中吟诵《献水经》:“水从尼能来,滋养万物生”。仪式结束后,村民们将新制的木瓢系上红绳,悬挂在屋檐下,寓意“水满财满”。 苗族同胞则在小满时节筹备“踩花山”。在杜鹃山坡上,青年男女用青冈木搭建花山场,将五彩花带系在树干上。小满至芒种期间,这里会举行芦笙比赛、对歌择偶等活动,苗族姑娘的银饰在阳光下叮当作响,与远处的韭菜坪云海构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小满时节的赫章餐桌,是高原物产的盛宴。苦菜作为“小满三候” 之一,在夜郎广场的菜市场里随处可见。当地人将其焯水后与折耳根、糊辣椒凉拌,酸辣中带着回甘,既应节气又清热解毒。威宁的荞粑粑也在此时节热销,用苦荞粉烤制的粑粑略带焦香,搭配酥麻蘸料,成为田间劳作时的能量补给。 赫章核桃糖的制作在小满进入黄金期。手工艺人将本地核桃去壳取仁,与麦芽熬制的糖浆混合,倒入木模中冷却成型。这种传承百年的技艺,如今被列入县级非遗名录。咬一口核桃糖,酥脆的果仁与香甜的糖浆在舌尖交融,仿佛将高原的阳光与雨水都含在了嘴里。 赫章的小满之美,美在“未满而待满”的意境。大韭菜坪的野韭菜正抽出嫩芽,为8月的万亩花海蓄力;阿西里西大草原的牧草没过脚踝,牛群在云影下悠然踱步。这种“小得盈满”的状态,恰似赫章人处世的哲学——在高原的褶皱里,既有对丰收的期待,也有对自然的敬畏。 在可乐遗址博物馆,青铜铸造的“套头葬”文物静静陈列。这些汉代夜郎国的遗物,与周边的梯田、村落构成时空对话。小满时节,博物馆会举办“夜郎农耕文化展”,展示先民使用的青铜农具与当代赫章的农业科技成果,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当夜幕降临,赫章的星空格外璀璨。在小韭菜坪的观星台,天文爱好者们架起望远镜,观测小满时节特有的星座。此时的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南,预示着盛夏的临近。在这“小得盈满”的时节,赫章人怀揣着对自然的感恩,在乌蒙山间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 小满,不仅是节气的刻度,更是生活的哲学。在赫章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小满既是对耕耘的肯定,也是对收获的期许。当晨雾散尽,田间地头的劳作声渐起,赫章人正以勤劳的双手,在“小得盈满” 中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