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已满 端午情浓 |
||||
|
||||
小满,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名称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一命名背后,是农耕文明对“适度”与“留白”的深刻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小满提醒人们凡事不可过度,当留有余地。 此时,在北方田野里,麦穗低垂,微风拂过,掀起层层金浪;在江南水乡,雨水丰沛,江河渐涨,灌溉着等待丰收的土地,北方的麦浪和南方的水韵,是小满时节特有的中国图景。 小满时节,贵州进入雨季,我所在的项目也迎来了连绵的降雨。贵州的雨向来是不与人商量的,方才还是晴空朗朗,转瞬间便从山那边涌来几片乌黑的云,排出一阵雨脚,斜斜地刺向地面。这雨来得快,去得却不爽利,总是沥沥地缠绵数日,将天地间的一切都浸泡得湿漉漉的。项目部周围,梯田层层叠叠地爬满了山坡。雨水浸润下,稻苗愈发青得刺眼。夜晚,雨声更显清晰,敲打着彩钢板的屋顶,如同无数细小的手指在不停地叩门。偶尔一道闪电划过,照亮山间暴涨的河流,那水色竟如浓茶一般浑浊。而后雷声滚过山谷,惊起几声犬吠,很快又归于寂静,唯有雨声依旧。 雨后的清晨,山里空气格外的清透,梯田里的水还泛着微光,仔细看去,那些昨日还略显稚嫩的幼苗,经过一夜雨水的滋养,竟不动声色地蹿高了几分。它们挺直了腰杆,叶片也舒展了些,像是偷偷完成了一场成长的仪式。 小满到了,端午的脚步也紧跟其后。在赫章的街巷边,商户们早已支起摊位,开启了一年一度的包粽子活动,粽叶的清香与蒸腾的水汽交织成朦胧的纱帐,为即将到来的端午佳节奏响前奏。 在贵州的苗寨里,人们将菖蒲与艾草悬挂于门楣,用草药的清香驱散夏日湿瘴;在江南的水乡,龙舟竞渡的鼓声震彻江河,仿佛仍在呼唤千年前那位投江明志的诗人;在北方的小院中,孩子们手腕系上五彩丝线,长辈们讲述着白蛇与雄黄酒的传说……端午的习俗因地域而不同,但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先贤的缅怀、对平安的祈福,却是跨越山河,代代相传。 小满时节,我们感受着万物生长的韵律;端午来临,艾叶的清香里飘荡着千年的文化记忆,龙舟的鼓点敲击着民族的血脉。节气与节日,超越了时间的刻度,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标。在小满的谦逊与端午的深情之间,我们找到了与天地对话的语言,也寻得了文化传承的密码。这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现代人重获生活节奏的精神源泉。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